︿

投書:台積電若一開始國產化就沒有現在 離岸風電也是如此

章鎧帷 2023年07月04日 00:00:00
作者認為,離岸風電產業短期內的高度國產化只會出現揠苗助長的後果,降低投資誘因。(翻攝自達德能源臉書)

作者認為,離岸風電產業短期內的高度國產化只會出現揠苗助長的後果,降低投資誘因。(翻攝自達德能源臉書)

目前離岸風電開發已進展到第三階段。日前段第一期(3之1)的簽約截止,七座有簽約資格風場僅兩座確定簽約,三座風場申請展延,兩風場確定放棄。這樣不到一半的簽約達成率,對於政府而言是一個必須要注意的警訊。因為離岸風電發展除了代表能源轉型外,更希望離岸風電也可肩負著能源國產化、產業鏈在地化的重要使命。
 

吾人認為,「離岸風電國家隊」的概念值得稱許,也是每個國家發展再生能源的必經之路,更能促成台灣許多產業的轉型和發展。但放到現實生活中,比重過高的國產化恐怕只會延後再生能源取代傳統能源的時程、導致離岸風電業者遭遇開發困難、成本暴增,甚至停擺的窘境。
 

由於離岸風電業本身所需的資金需求極高。為了取得近千億的融資,業者大多會向十多家銀行申請聯貸,以興建風場。而風場的專案融資相較一般的融資案更複雜許多。
 

離岸風電業者無法如同一般的民間企業一樣提供土地、廠房等動產不動產進行擔保,僅能以開發案的計畫向銀行進行說明;相對地,開發業者的償債能力自然被放大檢視,風險遠高於一般企業貸款。
 

其次,政府對於離岸風電國產化的要求過於嚴苛。雖然相關的標準已從一開始的100%下修到了60%及25項的必作項目。縱使如此,60%的國產化目標及25項的必作項目,對於開發業者而言,仍充滿執行上的考驗。
 

根本原因是,台灣沒有現成的離岸風電產業鏈,不只相關工程的執行品質需要特別加強和學習,就連本土材料廠商也容易生產出不合乎風機品質的產品。相關的工程施作與原物料在品質上都需要被嚴格監管。
 

種種不利的因素加總,讓原本立意良善的「離岸風電產業國家隊」成為離岸風電開發商的惡夢,不只成本比前兩個階段暴增、工期還面臨延宕的風險,更重要地,還加劇離岸風電案場開發的各類風險,使得銀行團對於相關案場的投資趨於保守,望之卻步。
 

短期內的高度國產化只會出現揠苗助長的後果,降低投資誘因;國產化需要學習曲線,但政府要求的電網併聯時間過短(5-6年),加上前3年疫情期間的阻礙,讓相關學習曲線會拉得更長,離岸風場在執行國產化的過程遇到強大的挑戰。
 

舉一個比喻:假設台積電在1980年代就被要求60%以上的國產化,還會不會有當今規模和成就的台積電,恐怕會是一個大哉問。
 

此外,離岸風電「本土化成品」的相關認定標準因缺乏前例,認定的標準未必符合現實,全憑標檢局說了算。舉例而言,倘若從國外進口水下基樁的半成品進口焊接,是否就可以認定為國產化成品?
 

倘若這樣加工製造半成品的作法能被認定為國產化,這樣的半調子的本土化模式,與過去汽車產業從國外引進關鍵零組件進來組裝,差異何在?平心而論,過去超過半世紀以來,台灣的汽車產業有因此繳出世界級的成績單嗎?
 

吾人認為,離岸風電當前遭遇的困境,就是國產化和完工時程的衝突。國產化必然、也應該是國家政策長期著眼的方向。但當經濟部要求在2026年把再生能源提高到20%時,是否應當更現實看待國產化的比例?先下修國產化的比重,以求達到非核家園目標,再靠10年以上的時間來完成學習曲線的目標,才是有利於再生能源永續發展的妥適作法。

 

※作者為資深國會助理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