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跟每個人都「不親」,雖然想要親近他的人真的非常多。(圖片由民進黨提供)
問到陳水扁昔日最重要的幕僚是誰?毫無疑問是馬永成。扁當上總統時,馬永成才35歲,雖然他的官銜只是總統府機要秘書,但當時全台灣政商界都知道「見小馬有如見阿扁」。馬永成少年老成,處事圓融,他當時不僅是阿扁的分身,許多阿扁不想去或不能去的場合都由他代勞。馬永成既是「層峰」,更是扁政府當時研判政局,處理黨內派系,進行朝野攻防的樞紐核心。
馬英九當總統時同樣有個分身金溥聰,馬金兩人相交甚早,個性互補,馬英九身邊所有人都稱他為「金老師」,可見其在馬團隊裡首席幕僚、第一軍師的地位。金溥聰曾在馬第一任期擔任國民黨秘書長,爾後,在尊重他個人意願下,由馬英九指派為駐美代表,之後再調任回總統府擔任國安會秘書長,他在馬政府全盛時期集選務、黨務、政策,甚至國安於一身,可謂權傾天下。
不同於前兩任總統,蔡英文似乎沒有一個明確的「分身」,現任考試院秘書長劉建忻勉強算是近臣。劉跟隨蔡英文非常久,是民進黨從扁執政時期培養出的幕僚世代裡的佼佼者。不過,劉建忻個性低調,雖然黨政體系多知道「老闆」的事最後都要匯聚到他身上,但劉在蔡英文決策體系裡較像是一個敬謹的執行者。不同於扁馬身邊都有明確的「分身」,蔡政府的國安、政務、黨務,甚至文稿宣傳各有主責者,劉建忻扮演的是居間穿梭協調的角色。
從賴清德在37歲那年以成大醫院主治醫師投身政治開始,他競選過一屆國代、四屆立委、兩任台南市長,再擔任行政院長、副總統,賴清德從政已27年,他行走政壇的最大的特色就是「沒有班底」。他選舉時自己設定主軸、規劃行程,在台南那塊深綠根據地就讓他一路選到台南市長;即使當了市長、閣揆,甚至也是新潮流重點栽培的人物,但他還是獨來獨往,很難把任何公職民代或幕僚助理理所當然歸為「賴系」,賴清德跟每個人都「不親」,雖然想要親近他的人真的非常多。
賴清德的這種用人決策模式在他當立委或市長時,或仍有餘裕,但在他擔任閣揆時已顯捉襟見肘,只是公務體系自有其運作邏輯,問題沒有被凸顯。接任副總統這3年來算是賴從政以來的「沉潛期」,他努力地補足國際兩岸學分,私下接觸不同社會階層與黨派的人物,認真地學習客語勤練英語,一切都在為競選總統做準備。不過,人的性格不容易改變,決策行事的模式也會因著以往成功的經驗而因循舊慣,這已成為賴清德當上民進黨主席,準備競選總統後最大的挑戰。
賴清德在接任民進黨主席並成為黨提名總統參選人之後,早已成為民進黨內的新共主,他不僅擁有新潮流的基本部隊,正國會、英系,甚至昔日的扁系也早就隨之依歸。理論上,此刻的賴清德應該打破建制組建隸屬於自己的國安團隊,負責各種國安兩岸議題的因應與可能到來的出訪任務;他也必須要有個青年小組,努力補強他落後的青年選票;他應該另派人專責黨務,自己只拍板重大選務卻絕不讓日常黨庶務干擾他;他還必須有專屬的輿情與文稿小組,負責每日的選舉匯報與攻防。但從青年選票原地踏步到日前的提名失誤,賴清德的問題不是黨內不團結,而是他身為主帥,仍未將整個團隊整合成為一個戰鬥有機體。
戰力無法整合有許多外部的原因,但賴清德絕對有無可旁貸的責任。相較於民進黨人熟悉的陳水扁與蔡英文,賴清德是個事必躬親卻還不夠授權的領導人。一件重大政務或選務,賴清德可能同時徵詢了三、四方的意見(所以不能說他偏聽);不過,沒有人知道最後決策產出的過程是什麼,因為這只存在他的腦子裡。這種「單線領導」的決策模式好處是領導人的習性與偏好不容易被特定人掌握,但它的缺點是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只是「客卿」,「客卿」只單純獻策卻不負最終責任,他們與老闆沒有情感共構的關係,老闆不容易聽到真話。
以賴清德的孤鳥性格,外界很難看到他身邊會有一個類似馬永成或金溥聰的分身;不過,蔡英文的決策模式其實很值得他參考。蔡英文的決策是一個「系統」,也可視為一個「參謀本部」,當外部刺激發生之後,系統會各自接戰,賴清德需要的是一個類似劉建忻的角色,幫忙提醒、協調與串接不同的部門。等到系統做出決策判斷之後,再回饋主帥身上,由主帥與少數核心幕僚參謀做出最後的決策。這樣的決策模式集合眾人的思維,比較不容易犯錯,主帥也不致於耽溺在日常庶務而無可自拔。
賴清德必須有一個更開放的決策模式,這個「開放」不是對外界開放,而是對團隊內部開放。隨著重大的選務與政務紛至沓來,賴清德必須改變自己的決策模式,試圖建立屬於自己的「參謀本部」,否則未來要縫補的漏洞將會越來越大。
※作者為《上報》總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