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所有的民調都顯示,當郭台銘入陣總統大選之後,選情受到最大傷害的並非侯友宜,而是柯文哲。(合成圖片)
國民黨當然曾經很擔心郭台銘跳下來獨立參選總統,非綠陣營分成兩塊已經很難有勝出的機會了,更何況分裂成三塊。不過,擔心歸擔心,如果敗選已成定局,要怎麼敗?或用什麼「姿勢」敗?因為會牽動2024年之後的政局發展,就會變得非常關鍵。在後者的思維之下,此刻的國民黨恐怕已經沒有這麼在乎郭董選不選了。
與一般的選舉不同,台灣的總統大選是最「議題取向」與「政黨取向」的選舉類型。國民黨連續兩次以約300萬票的差距輸掉總統大選,代表這個政黨立足於台灣的政策路線已經出現了大問題。不過,敗選並沒有讓國民黨改弦更張,因為路線的調整極可能造成黨的分裂,於是,它就只能寄望民進黨的出錯,以及一個條件相對好的總統參選人來帶領他們重返執政。
提名侯友宜就是這樣的思維。除了侯的民調在國民黨內相對較高以外,另一個原因是侯友宜是本省人,出身嘉義肉販之子,講話勤勤懇懇,甚至還在扁政府時代當過官,侯的個人條件加上國民黨的組織票與鐵票,似乎可以有機會擊敗民進黨。不過,計畫趕不上變化,侯友宜被提名後根本經不起檢驗,隨即民調大跌;突然其來的衝擊,讓侯友宜絕口不再談昔日有意營造的中間路線,他立刻撤換原有的競選團隊,也大舉改變原有的競選方針,透過支持服貿、挺核二三四發電,討好深藍支持者,希望能保住藍營基本盤。
一個吃不到中間與年輕選票的國民黨提名人,絕不可能贏得總統大選,更何況還有柯文哲橫亙其前,這使得侯友宜想在這場選舉中勝出的機率越來越渺茫。既然幾乎不可能贏,聰明的政客就得好好思考要怎麼輸?怎麼輸會讓自己的責任看起來沒這麼大?怎麼輸會讓自己在面對往後的政局時仍保住一絲元氣?從這角度來看,國民黨看待郭董參選的角度,就出現了微妙的變化。
幾乎所有的民調都顯示,當郭台銘入陣總統大選之後,選情受到最大傷害的並非侯友宜,而是柯文哲。當大選成為「四角督」之後,郭台銘將有效地侵蝕柯文哲在年輕與泛藍陣營裡的支持度,柯文哲從原本領先侯友宜約10%,立刻縮減為5%上下。侯友宜雖然仍穩居老三,但與柯文哲的差距已不再是遙不可及。
離投票日約莫還半年,這種總統立委二合一的選戰,越到選戰後期越會進入到陣地戰;相較於柯文哲的一人政黨,侯友宜有國民黨的組織系統,有全國立委73個選區的提名(推薦)人,加上一天到晚「練肖話」的柯文哲不可能不出錯,侯友宜當然有機會趕上柯文哲,再伺機坐二望一。
就算侯友宜無法贏得總統大選,但一樣是輸,在「三角督」排名第三,與「四角督」裡排名第二,可是截然不同的景況。在前者,代表提名侯友宜從頭到尾都是個錯誤,不僅侯被看破手腳,事後可能要如韓國瑜遭遇罷免案的挑戰,黨主席朱立倫也勢必要負起決策失當的政治責任。在後者,那代表郭台銘再次說話不算話,泛藍分裂罪不在朱侯;而能夠擊退柯文哲,力保第二,也算是為國民黨保住元氣,其實已是戰功一件。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郭董要選總統,沒有人可以攔得住。只是,郭不選很好,真要選也罷,不用以為郭董選總統就是國民黨的末日。政客的腦袋與一般人不同,他們想的永遠不只是一時的勝負而已。
※作者為《上報》總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