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峰會公報多處點名中國,讓中國成為除了俄羅斯之外的國際焦點。(美聯社)
今年北約峰會於7月11日至12日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舉行,會後所發布的公報多處點名中國,讓中國成為除了俄羅斯之外的國際焦點。2019年北約秘書長Jens Stoltenberg曾表示,北約必須正視中國正在靠近我們的事實,但北約不可能會進入到南海;然而,三年半過去,北約成員國已開始意識到北約無法再置身於印太地區之外,特別是烏俄戰爭爆發後所造成的影響,已遠超越了歐洲領土,印太及歐洲安全之間的連結性也不斷的提升。
過去,中國不曾是北約的重點,《北約2010戰略概念》(2010 Strategic Concept)中也從未出現過中國一詞;然而,2019年北約首次將中國納入官方文件,在公報中稱北約已意識到中國逐漸增加的影響力及其對外政策所產生的機會與挑戰是北約盟國必須共同面對。拜登上任以後,2021年在比利時所舉行的布魯塞爾峰會會後公報更是指出,中國的野心及行為對於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和聯盟安全相關領域構成了「系統性的挑戰」(systemic challenges),北約首次在公報中將中國列為安全威脅。2022年北約所公布的《北約2022戰略概念》(2022 Strategic Concept)也正式將中國定位為「系統性的挑戰」,顯現出美國及其北約盟友對於中國的定位從過去的意見分歧逐漸轉變成一個共識。
去年2月烏俄戰爭爆發後,讓北約對中國的立場和態度與過去有極大的改變,北約開始意識到維護印太地區之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印太四國」(IP4)今年也皆受邀出席峰會。今年峰會會後公報指出,印太地區之發展會直接影響歐洲地區的安全,北約也歡迎我們亞太夥伴 - 澳洲、紐西蘭、日本及南韓 – 為歐洲-大西洋地區安全做出貢獻。由此看出,北約盟國已經了解到,如果北約想要成功有效的制衡俄羅斯,必須與印太地區重要夥伴有更多的合作與對話,來面對共同的挑戰,其包含嚇阻及防禦中國的崛起。
或許烏俄戰爭讓北約成員國意識到,有別於過往冷戰時期,現今的歐洲地區與印太地區間是緊密的相互依存,也就是說,歐洲安全與印太安全間的關係是相互連結的,北約盟國必須要設立共同的優先選項,發展出一個堅固且有凝聚力的戰略來制衡中國。
然而,隨著烏俄戰爭的發展以及中俄關係的深化,「台灣問題」也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但是對於要用什麼方式來面對中國和「台灣問題」,北約盟國內部也存在各種不同聲音,今年稍早法國總統馬克宏訪中時表達,歐洲不應被捲入有關台灣議題的衝突裡面,而德國今年所公布的首份《國家安全戰略》(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也完全沒有提到台灣。另外,有些國際輿論也把台灣與烏克蘭問題連結在一起,但是值得強調的是,「台灣問題」、台海局勢與烏克蘭面臨的狀況有本質上的不同,台灣在全球半導體製造領域的地位相當重要,台灣不論是地緣戰略地位或國際供應鏈,皆足以凸顯台灣與烏克蘭本質上的差異。2022年歐盟委員會所提出的歐洲晶片法案(European Chips Act)之政策文件有兩處提及台灣,並明確將歐盟期盼與台灣加強合作納入官方文件,顯示台灣在半導體供應鏈上的重要性。另外,台灣作為半導體重要出口國也意味著台灣的安全對於歐洲的穩定至關重要。雖有些學者認為,歐洲不應介入中國與台灣問題,擔心如台海發生衝突,歐洲對中國進行制裁將會影響整個歐洲經濟。
儘管學者、專家對於歐洲是否介入台海衝突或介入多少仍存在不同意見,但可以清楚確定的是,北約已意識到中國對歐洲安全所構成的威脅,而台海議題已不單單只是台灣的責任,也不是美中台三方的責任,而是攸關整個印太地區利益之所有利害關係人的共同責任,而維護既有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及台海和平與穩定之重要性也已成為全球共識,台灣有義務也有責任維護印太地區共同利益,台海和平穩定發展也是國內不分藍綠、不分黨派的最大公約數,所有民主國家必須團結一致,台灣也必須加強與歐洲之合作與對話。近年來台歐盟經貿及投資往來也有日益增加的趨勢,台灣與歐盟在半導體等全球供應鏈上也還有許多合作空間,我政府應在既有的合作和溝通管道上,持續深化與歐盟及其會員國之雙邊及多邊合作,加強經貿、技術及產業方面的交流,深化實質關係來因應中國威權主義的擴張與威脅。
※作者為立法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