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人已經遠離了惶惶不可終日、生活嚴重失序的過去。(美聯社)
俄烏戰爭已經進行了十八個月。當媒體總是聚焦報導俄羅斯轟炸下的巨大破壞時,很容易讓世人以為烏克蘭現在四處都是斷垣殘壁、破碎不堪;烏克蘭人都惶惶不可終日、生活嚴重失序。但真實的情況是這樣的嗎?
由於俄烏戰爭難以在短期內結束,而台灣在未來十年遭到中共入侵的可能性已越來越高,因此筆者在如何借鏡烏克蘭經驗以協助台灣因應危機的動機下,於7月下旬進入烏克蘭三大城:利沃夫(Lviv)、基輔(Kyiv)和敖德薩(Odesa),進行九天的探訪。在數度遭遇空襲警報中,驚訝地發現烏克蘭的真實生活情景和我們所想像的完全不同。筆者將從幾個不同的面向剖析此行的所見所聞,希望有助於烏克蘭真相的呈現。
除了第一線的慘烈戰鬥之外,國際媒體對烏克蘭的報導多集中在俄羅斯不斷的空襲下,所造成的巨大焚毁和大量傷亡。形成世人對烏克蘭境內之印象:大面積公設及建築的被破壞,和廣大人民隨時都處在被砲擊及傷亡的恐懼狀態。因此筆者在進入烏克蘭之前,不論是台灣的親友、德國的同事或者在行程中偶遇的國際新友,幾乎都壓倒性的勸告本人,勿前往這個可怕的戰區。也因此筆者每新到一個城市,最急迫的就是掌握警報預警和避難所的位置。事實上,烏克蘭可能已經建置了堪稱人類史上最完備的轟炸預警和避難系統。
避難所:
以200萬人的基輔市為例,設置的避難已多達數萬個,地圖上展開時顯得密密麻麻、眼花瞭亂,但對於居民及身處移動中的商旅們卻幫助極大。筆者在多次警報中所遇到的避難所包括:高樓層的地下室、一般住家附近的地下道和捷運沿線的地鐵站。
戰爭初期,當基輔最被密集轟炸時,人們寧願步行十幾分鐘,帶著睡墊,到比較寬敞牢固的地鐵站進行數小時的睡眠式避難。
空襲警報系統
烏克蘭以農立國,科技相對落後,但是這幾年在軟體科技開發上進步神速。在此基礎上,烏克蘭所建立的空襲警報系統非常的全面,整合進各種戰時及平日所需的資訊,已具備災難時,應用智慧管理國家的表率性。
首先,此系統和各地的前方戰場緊密相接。當俄羅斯之飛彈及無人機來襲時,或者黑海的俄國艦隊企圖發射巡弋或超音速導彈時,空襲警報系統就會針對敵方欲攻擊的區域,以及飛彈流竄的路徑,在廣播及網路上密集放送空襲警報。
另外透過Telegram社交軟體,烏克蘭國防部為主的軍事專家們會針對每波敵軍攻擊的所在地及武器的類型等,進行即時又深入的分析,以提供全民避難參考。
7月24日凌晨,筆者遇到基輔長達三小時的空襲警報,和我同樣躲在地下室避難的烏國戰友告知,烏國國防部分析本波來襲的主要是無人機,而且大部分在基輔的外圍空域已被擊落。所以此次他在剛聽到警報聲時就已掌握部分遠方資訊,以致於能夠悠哉從容地出現在這個防護效果並非頂級的避難所。
總統澤倫斯基也在系統中設有一個專用頻道,每天針對重要戰鬥或災害,進行分析演講,以安定及鼓舞全國人心。
從開戰至今,身旁友人已經躲過幾百次的空襲、最嚴重時期,一天必須五次進出避難所;因此他常常必須捨近求遠,走上一段路,帶著寢具到較寬敞的地鐵站避難所;睡上3、4個小時,以應付這種頻繁又災難的威脅。
18個月之後,根據我在三大城市中各躲一次的空襲經驗,發現每次都只有小比例的居民積極躲向避難所,而且並不像筆者一樣,每次都火速的第一個衝達掩體。其他當地居民即使來了,多半也很慢條斯理。筆者在躲警報的隔天,在詢問十幾個烏人的樣本中,願意在凌晨空警中特意下樓躲到地下室,或者步行幾分鐘至避難所的比例都很低。顯然一年半來,烏克蘭人可能已經習慣了這種空襲處境。而且自編各種理由以支持不在乎的行為,包括:烏克蘭幅員遼闊,來襲飛彈數量有限,被擊中的可能性很低;飛彈防禦系統有效,特別是美製的愛國者三型飛彈防禦系統超強,敵方砲轟造成重大災難的事件有限;烏克蘭軍隊在戰場上已居上風、危險日降;普丁宣稱入侵[同胞]不是戰爭,而是[特別軍事行動],因此雖然時有砲轟平民的攻擊,但對大規模的濫炸、濫殺仍有所顧忌等。
2022年2月,俄羅斯對烏克蘭發起全面性的攻擊。當烏國上下對戰爭的發生未具戒心時,最初的幾個月,俄羅斯從四面八方快速佔領烏國的領土;各地爆發的慘案連連,包括: 頓巴斯地區的失守、基輔近郊的布查種族滅絕事件和南部尼可拉耶夫的被集束炸彈連番攻擊等。這種戰爭初期全面性的惨狀,使得烏克蘭就有800萬的難民外移,也包括國內大量的居民從戰區邊緣移居西邊利沃夫等城郊。
但隨著2022年5月戰局逆轉之後,俄羅斯軍隊士氣低落,在戰場上失去繼續新佔烏國領土的能力,只企圖守住克里米亞半島和東部新舊佔領的地區。士氣大振的烏克蘭在國際社會的大力捐助之下,快速重建被炸毀的居所建物和公共設施。雖然去年10月,烏克蘭的民生設備,在冬季來臨前再度遭受系統性的瘋狂攻擊,包括電廠電塔、水庫水廠、油氣儲槽等都受到重創,但再度在極短時間內,這些受損的能源設施都快速的重建完成。
筆者此次在規劃三大城的行程時,很驚訝地發現,不論是在鐵路、客運、旅宿,以及當地短程出行上,居然和進步社會一樣;都可以透過Booking、Omio等國際線上軟體,進行事先的規劃跟預定。而且在到達當地之後,發現很少見到大片的斷垣殘壁,幾乎所有公共設施,包括:橋樑、鐵路跟海運多能正常運作(敖德薩港除外)。九天的旅程中,除了在利沃夫到基輔的火車曾誤點兩小時之外,其他公共交通工具,包含在地之租車及Uber系統,幾乎都準點運作。亦即就烏克蘭非戰區的主要城市而言,現今大眾公共機能的運作已經接近正常社會的水準。
在戰爭經過半年之後,八百萬外逃的難民逐漸知曉家園雖然仍在戰火的威脅下,但國土不至於再淪陷,而且舊有的生活機能已逐漸回復;因此陸陸續續已有二百萬外流者攜家帶眷回國。另一方面,因為戰爭人口暴增的西部地區,人民也逐漸回漂到中部、南部和中東部的家園。筆者在和這些回漂的的人們聊天時,他們雖然對未來仍有一些不確定性,目前的工作和生意也不如從前,但是他們的心中已無驚恐,對國家及個人的未來也出現了光亮。
筆者在基輔的那個週末,發現不少的烏克蘭人成群地到首都觀光。主要景區都出現人潮湧動,毫無戰地的寂寥跟空盪;其後週間上下班時間,也都出現大量的車潮,甚至有塞車的現象。夜間在昔日繁榮的市區,開業的店家也越來越多,不算太少的消費者也一直在宵禁(24:00至05:00)開始前,才紛紛離市返回。這種略有繁榮的氛圍和外界所想像的殘破景象完全不相稱。
不僅利沃夫和基輔的人口都已回到戰前水準(這也和其他東部和南部戰區的居民西流有關) ,這三大城市(包含敖德薩)的房地產價格並沒有因為戰爭的爆發而狂跌,甚至基輔還出現正成長(台商小吳說他的報酬率有16%)。這個現象可能是由於人民 -- 尤其是從戰區四週漂來的富裕階級 -- 對烏克蘭的未來前景已漸有信心,因此反而在無戰爭威脅的大城出手房地產及私人汽車。
整體而言,烏克蘭的人口和商機的確因為戰爭受到巨大損失,但一年後,經濟已逐漸復原中。當2022年,烏克蘭GDP萎縮35%(根據IMF);而今多數金融機構預估,2023年的GDP已轉為正成長。這對於仍處在戰爭中的烏克蘭而言,實在令全世界刮目相看。
當希特勒每晚以500架戰機轟炸倫敦,毛澤東每輪以30000發砲彈狂轟金門時,凶殘狂漏;當普丁在文明的二十一世紀,每晚以數十枚高殺傷力導彈夜襲烏克蘭時,所造成的凶殘震撼也毫不遜色。事實上,所有這些殘暴的海空屠殺行為只會對部分大眾造成心理震攝,卻無法決定戰局。
世人都知道現在烏克蘭人英勇自信,但我們並不知道烏克蘭如何善用自己及西方的資源,成功地在戰亂中途重建了他們的家園,並持續應付至今頻繁的飛彈及無人機空襲時,仍穩定有序地展開他們的日常生活。
雖然台灣人不希望戰爭,多數人也不願面對戰爭,但台灣未來十年爆發戰爭的可能性已愈來愈高。如何快速學習烏克蘭軍民在苦難中所建立的各種致勝機制,是台灣各界當前最應積極致力的。
※作者為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財金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