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強吃柯文哲──侯友宜唯一的的勝選方程式

李林杰 2023年08月10日 00:01:00
侯友宜的直接對手並非「常量」之賴清德,而為爭取利益最大化力爭當選但亦接受面臨雙輸時共同當選之柯文哲。(攝影:王侑聖)

侯友宜的直接對手並非「常量」之賴清德,而為爭取利益最大化力爭當選但亦接受面臨雙輸時共同當選之柯文哲。(攝影:王侑聖)

中評社近日轉載台民調數據,顯示就二〇二四年大選看好度,目前仍以賴清德居首,有39.8%預判賴清德會當選,其次為偏好柯文哲,有27.5%看好柯,侯友宜看好度則落居第三,僅16.3%看好侯會當選。而民調進一步交叉分析顯示,40歲以下的年輕人,有54.9%支持柯文哲,柯文哲獲得的年輕人支持率,可凌駕於賴清德與侯友宜,這是無政黨組織資源之柯文哲最大的利基所在。

 

侯友宜於此時選情態勢頗為不利,近日更是三顧請金溥聰出山主持大局以圖扭轉。而三角督之選舉結構中賴清德尚佔上風,且在大選看好度上暫列第一,則賴清德及其民進黨人士的選戰路徑,即模擬二〇〇一年連-宋-陳三角督選戰之例,相擁基本盤而坐等選票於最後的三分天下,希冀終收漁翁之利,因此屢屢存温於深綠,乃至垂拱以待無所作為唯待時間。而柯文哲業已深知年輕人是其最大利基,且明晰這一群體於輿論聲量之天然優勢所在,聚焦投好於好此群體,亦對此大位躍躍欲試希冀一口吃到飽,這也是人性使然。

 

則侯友宜之勝選方程式在何?在民進黨聲勢浩大而柯文哲來勢洶洶之際,如何力挽狂瀾使得國民黨存一線生機。或許大陸第一代領導人毛澤東之言論或有借鑑意義,國民黨正是因之遷台而不妨鏡鑑酌情采用。其言: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分清敵友是一切鬥爭策略的先決,而錯誤的敵友區分,或錯誤的階段性敵友區分,都會釀成錯誤以至失敗。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時期曾犯過「右傾機會主義」錯誤,即將南京國民政府作為友而非敵,以至於自縛手腳,後又犯「左傾冒進主義」錯誤,即將第三勢力與中間派別作為全局性的敵而非階段性的友,以至於孤軍困獸,兩者之調整即分清了敵友,將南京國民政府視作敵而鬥爭之,將第三勢力與中間派別視為階段性之友而非敵而爭取之,敵友的定位準確造就了革命的勝利,分不清敵友則會深陷孤立、失敗、乃至提前自殺。

 

在民進黨聲勢浩大而柯文哲來勢洶洶之際,孰敵孰友,孰先孰後,孰主孰次,是亟需首要澄清的問題,誰是根本之敵、誰是次要之敵,以及誰是在先之敵、誰是在後之敵,兩者關係何如把握,是需研究的問題。任何研究需從一定的假定出發,才能組織其思路的連貫推導。此次選情有兩個假定:第一為元理論假定,放之四海皆準,即人總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當選是一切候選人利益最大之最優解,共同當選是其利益最大化之次優解,而唯有當選可能越小則次優解與全輸之不當選對照下其相對利益最大;第二為經驗事實假設,依託民調數據,即賴清德的選票是「常量」,約佔三成五,其策略亦是保證常量以安穩當選,而其策略的變動也或由於戰爭與和平的選舉衡量無有大的進步空間,真心想打仗的不過三成五而已。

 

據兩個假設推導可知,侯友宜的直接對手並非「常量」之賴清德,而為爭取利益最大化力爭當選但亦接受面臨雙輸時共同當選之柯文哲,其是聰明人,不論私心黨心俱會如此;因賴清德只有如此之量而藍白合一定可當選,如散則雙輸,推導出的敵友定位即為:於戰略上,賴為根本之敵,柯為次要之敵,這是戰爭與和平的兩分;但於策略上,柯為在先之敵,而賴為在後之敵,且唯有強吃柯才能勝過賴:柯侯均是變量,變量之和大於賴之常量,除卻常量之變量總額均大體不希望民進黨再次執政,則侯之變量唯有鬥爭柯,才能強吃柯,鬥爭的越成功則強吃的越劇烈,強吃的越劇烈變量選票隨之集中,才能勝過賴之常量。賴清德希望藍白鬥,則是一個全局性的策略;藍白可以鬥,但只應是一個階段性的策略,服務於變量的集中整合,而在這個階段內根本性之敵賴清德或許為助攻之階段性之友。強吃柯文哲,即是侯友宜致勝的方程式:對常量不宜揮劍過多,而對待變量一定用心聚合才是。

 

藍白可以鬥,但只應是一個階段性的策略,服務於變量的集中整合。(攝影:陳愷巨)

 

則二〇二四年大選,或許決定勝敗的日期並非當年之一月一十三日投票,而是今年十二月二十日辦理候選人登記前三個月,其勝負指標或許亦不投票日的開票結果,而是今年臨近登記時的柯侯民調對比。此對比直接關係變量的整合可能與否,乃至柯文哲是否獨立參選或陪選,亦是檢驗國民黨應然階段性策略的勝負所在。唯有在此期間強吃柯,才有最優解之贏,攜帶柯文哲共同當選;不然,唯有被柯文哲攜帶共同當選乃至被徹底棄保以至邊緣化,因國民黨也應聰明不至於拱手再送給民進黨四年機會。強吃柯文哲,主導非綠整合是侯友宜的最優解,則抓手無非「依託基礎」與「議題增量」兩者,前者是基本盤鞏固以為存量底牌,後者選擇議題加以開拓增量。

 

一來,審視依託基礎,侯友宜如再與正藍若即若離,或許不是致勝之道。侯的直接對手並非賴而是柯,直接路徑是非綠整合中變量的份額的最大化,以此鬥爭然後爭取柯文哲,中間選民定理在此情境下不適用,則失去正藍支持,失去黨內整合,以至喪失基礎,則被共同當選、棄保、邊緣化的即是侯:爭取中間選民是王道,但在此情境下唯有爭取基本盤變量才能歸位,被整合、棄保乃至邊緣化的才不是己,中間選民才會集中於己,則訴諸基本盤以達至中間選民支持構成辯證邏輯。

 

二來,審視議題增量,選擇有利於自己且值得的議題作為增量方才得宜:兩岸議題關乎戰和是優勢,但針對的是賴陣營,鎖定戰和之選擇則賴業已被綁定於常量;年輕人議題關乎輿論聲量,其來去如水能迅速起伏,但是為柯之優勢,不利於侯,多做解構而非建構或許是好;唯有內政議題是侯的強項,而其於台灣內部輿論遠遠遮蔽化,則改變治理議題之遮蔽而重新聚焦於上,依託市政經驗提出建構性議題以喚起輿論或許是進路之一,於此開拓增量,也是侯為數不多可以勝柯之解方。選擇自己擅長且當下值得的議題,不重複用力或錯誤用力,亦是理性思考的結果。

 

強吃柯文哲為侯友宜的勝選方程式,待到數月以後之民調對比:大勝柯則整合交易乃至無需整合,伯仲之間需在立委席次投諸犧牲以得整合,大輸之下唯有膽小鬼博弈以拼共同當選。人心如流水,時勢終難知,勝敗起伏,皆系人心,可留史冊。

 

※ 作者為四川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政治學博士研究生、上海市美國問題研究所研究助理

關鍵字: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