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銘過去動輒負氣來去,說他的「錢」對政壇中人來說是魔鬼的誘惑,其實並不為過。(攝影:陳愷巨)
去年美國期中選舉選前一個月,《富比士》(Forbes)在一篇報導中,統計了「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Super PACs) 註更多此一委員會被允許沒有上限資助特定競選宣傳活動,可向個人、公司募資,但不直接用予政治人物和政黨(對事不對人),選舉季節,每個月要向聯邦選舉委員會申報捐助者現況。一共自59名億萬富翁身上募到上億美元。當時對沖基金大亨格里芬(Ken Griffin)曾帶頭向統籌於此委員會之下的「國會領導力基金」(Congressional Leadership Fund)捐出1850萬美元,該基金則是以促成共和黨議員進入國會為志。格里芬在接受《富比士》訪問時說,他捐款目的,就是希望「提拔有才華的候選人,擴大共和黨的勢力,使其更能代表我們的國家。他支持領導人關注教育、創造就業、公共安全和強大的國防,以便每個人都能實現美國夢。」
格里芬是跨國對沖基金Citadel LLC創辦人,他在2022年《富比士》排行中,名列美國400百強富豪中的第21位,也是全球排在第38位的富豪,淨資產約350億美元。他不但長期向慈善事業捐款,對政治捐獻也非常熱衷,政治傾向和意識形態,則為共和黨、保守派。他捐給「國會領導基金」1850萬美元看似鉅額,但也不過是個人資產的九牛一毛。
至於「國會領導基金」能對支持共和黨發揮有效作用,當然不只靠格里芬一個人撐起,另外還有保險業大亨帕特里克·瑞安(Patrick Ryan)、私募基金大亨史蒂文·施瓦茨曼(Steven Schwarzman)、賭場大亨米里亞姆·阿德爾森(Miriam Adelson)和銀行家蒂莫西·梅隆(Timothy Mellon),他們也分別向「國會領導基金」捐出了1000萬美金。其他尚有幾位億萬富翁,亦各自捐出了400萬美金上下。可以說,是至少超過10位億萬富翁貢獻,才壯大了「國會領導基金」的影響力。
另一方面,民主黨方面,支持民主黨的「眾議院多數派政治行動委員會」(The House Majority PAC)所獲捐款雖然不比「國會領導基金」,但也得到了超過17位億萬富翁及其配偶的捐贈,包括前微軟首席執行長包默爾的妻子康妮·鮑爾默(Connie Ballmer),以及加密貨幣交易所FTX創辦人弗里德(Sam Bankman-Fried,2023遭詐欺指控)。民主黨捐款者的活耀度,比起共和黨也不惶多讓。而從民主、共和兩黨主要捐款者中,也約略可區分出兩方支持基礎的產業別,正如同弗里德受訪時所說:「我更關心的是政策,而不是政治…我的目標是幫助支持偉大政策的制定者…」
日前「台灣民眾黨」舉辦黨慶,儘管柯文哲又引用了蔣渭水的名言「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但從頭到尾「一人黨」色彩仍然相當濃郁。郭台銘則是致贈了花籃,上頭亦寫上了相同的字眼,且刻意署名「永齡基金會創辦人」,而非「鴻海集團創辦人」。
若以美國富豪為鑑,則不管是「國會領導基金」還是「眾議院多數派政治行動委員會」,向來比的不只是收到捐款多少,更是來自「捐款者的組成」,再由其反映出這個社會某一領域頂尖人士對某個黨、某項政策的支持力度。當「捐款者」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就是一種「團結的力量」,否則以格里芬遠超越郭台銘的財力,他個人單一捐款再多一個零也不是問題,但如此一來,「國會領導基金」就將如同格里芬的「一人基金」,只要是「一人基金」,政者,就不會是「眾人之事」,而是「一人之私」,「一人之私」用在私人企業或許沒有問題,卻不適合眾志成城的政治邏輯,「一錢黨」和「一人黨」同樣都有明顯的侷限性。
但看來郭台銘「資源吸引對象」,目前主要仍是傳統黨派政治人物,看不出有像格里芬登高一呼,產業界各方相應齊聚麾下的味道,他「招募同志」的能量,也多是環繞在他財力本身打轉,有多少人是真的受他「政策論述」和「領袖魅力」感召?有多少人將他這位企業家視為「偉大政策的制定者」?這恐怕也是兩位候選人侯友宜、柯文哲至今很難願意屈居其下的原因。選舉時「錢」很有用,問題是「錢」也代表了控制權,獨資企業尚可行,「獨資選舉」(或說單一個人占了過當比例),可能的問題並不比籌不到錢小,加上郭台銘過去動輒負氣來去,說他的「錢」對政壇中人來說是魔鬼的誘惑,其實並不為過。
※作者為《上報》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