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資料照片/李智為攝)
台積電與德國博世(Robert Bosch)、英飛淩(Infineon)以及恩智浦半導體( NXP)8日宣布,將共同投資位於德國德勒斯登的歐洲半導體製造公司(Europe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ESMC),提供先進的半導體製造服務。這項建廠投資計畫依據「歐洲晶片法案」(European Chips Act)的框架制定。
根據台積電新聞稿,這項計畫興建的晶圓廠,預計採用28/22奈米平面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以及16/12奈米鰭式場效電晶體(FinFET)製程技術,每月產能約4萬片300mm(12吋)晶圓。
台積電表示,藉由先進的FinFET技術,將能進一步強化歐洲半導體製造生態系統,且創造約2千個直接的高科技專業工作機會。台積電預計2024年下半年開始興建晶圓廠,並於2027年底開始生產。
台積電指出,這家合資公司將由台積電持有70%的股權, 博世、英飛凌以及恩智浦則各持有10%德股權。透過股權注資、借債,以及在歐盟和德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總計投資金額預估超過100億歐元。這家晶圓廠將由台積電營運。
台積電副董事長兼總裁魏哲家表示:「歐洲對於半導體創新來說,是個大有可為之地,尤其是在汽車及工業領域方面,我們期待與歐洲人才攜手,將這些創新引入我們的先進矽技術中。」
另據路透社報導,德國經濟部長哈柏克(Robert Habeck)8日聲明歡迎台積電的建廠決定。他說:「在台積電的投資之下,又一個全球半導體巨人立足德國,凸顯德國是一個具有吸引力與競爭力的好地方。」
他表示,德國將依據歐盟的「歐洲晶片法案」(European Chips Act),全力支持這項建廠投資計畫。
German economy minister welcomes planned TSMC chip plant https://t.co/WBai2hYkBg
— Devdiscourse (@Dev_Discourse) August 8, 2023
對於這項建廠計畫,博世集團董事會主席哈東(Stefan Hartung)表示,半導體是博世成功的關鍵,可靠的可取得性對全球汽車產業的成功也至關重要。博世不僅持續擴大自有的製造設施,作為汽車供應商,也透過與合作夥伴的密切合作來進一步鞏固汽車供應鏈。
哈東說,很高興能爭取到與台積電這樣的全球創新領導者攜手,以強化德勒斯登半導體晶圓廠周圍的半導體生態系統。
英飛凌執行長漢尼貝克(Jochen Hanebeck)則表示,與台積電等公司共同投資晶圓廠,對歐洲半導體生態系統的發展來說,是重要的里程碑。這項計畫強化德勒斯登作為全球半導體樞紐之一的重要地位。
恩智浦半導體總裁兼執行長席福(Kurt Sievers)也表示,恩智浦半導體致力於強化歐洲的創新及供應鏈彈性,感謝歐盟和德國認可半導體產業的關鍵角色,並對推動歐洲晶片生態系統作出承諾。
席福強調,這項標誌性的半導體晶圓廠建設,將提供產業所需的創新及產能,以因應在數位化和電氣化的趨勢之下,而需要大量矽製品的汽車及工業領域。
為了分散地緣政治風險,台積電加速在全球設廠的腳步,除了德國之外,目前在美國有兩座晶圓廠正在興建,日本也預計有兩座廠。
對於台積電面臨的地緣政治挑戰,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日前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曾表示,對自己無法掌握主導權、領導台積電感到遺憾。不過,張忠謀確信台積電擁有技術領先地位,還說中國沒有任何成為半導體霸主的機會,如果台積電及其晶片夥伴想扼殺(choke)中國,中國真的無能為力。
張忠謀說:「我們控制了所有的咽喉(choke)。」他指的是美國及其晶片製造夥伴在晶片產業的領先優勢,包括荷蘭、日本、南韓還有台灣。
對此,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4日也接受「紐約時報」專訪,他指出,想要複製台積電在台灣所做的一切是極其困難的,快速開發和生產全球最先進的晶片必須付出巨大的努力,開發一代新的技術至少需要3000名研究科學家。他強調:「我們無法把它(台積電)移至其他地方。」
劉德音指出,台積電在半導體產業占據完全的領導地位,以至於它(在台灣)所做的一切都沒有明顯的替代選項。它的生產主要在台灣,任何圍繞台灣的衝突都將中斷台積電產品的流通,讓全球科技業陷入深度凍結,從而嚴重打擊全球經濟。
在與中國的科技貿易戰中,美國及其盟友敦促台積電在台灣以外的地方建立生產設施。中國方面,則一直在努力與台積電競爭,從駭客攻擊到知識產權盜竊,乃至於數千億美元的投資,用盡各種手段。隨著美國企圖阻礙中國在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台積電左右為難。
對此,劉德音強調,美中兩國都需要台灣的晶片。中國不會因為半導體而入侵台灣,中國也不會因為半導體而不入侵台灣,他說:「這其實取決於美國和中國:它們如何維持雙方都想要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