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第2起!隔12年再見「食腦變形蟲」死亡案例 北部30多歲女玩水後發病

上報快訊/藍誼軒 2023年08月09日 20:50:00
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喜愛溫暖的淡水,湖泊、溫泉皆須特別注意。(資料照片/取自pixabay)

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喜愛溫暖的淡水,湖泊、溫泉皆須特別注意。(資料照片/取自pixabay)

美國內華達州近日一名2歲男童去泡溫泉後,感染俗稱「食腦變形蟲」的「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Naegleria fowleri)導致死亡。我國衛福部疾管署今天(9日)也公布,國內時隔12年再度出現一起死亡案例,因受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感染引起腦膜腦炎死亡,個案為一名30多歲女性,發病前曾前往室內水域,出現症狀後僅7天就離世,後才確認感染。

 

疾管署表示,此種寄生蟲感染死亡案例在台歷史上僅2人,首位個案在2011年時因泡溫泉感染,疾管署提醒該寄生蟲喜好溫暖淡水環境,民眾在自然水域遊玩時需注意。

 

此次死亡病例為北部30多歲女性,近期無國外旅遊史,但在發病前曾至室內親水設施,在7月26日開始頭痛、肩頸僵硬,並陸續出現發燒、畏寒、頭痛、頸部疼痛抽搐等症狀後就醫。不料,因病程進展太快,不幸於8月1日離世,診療醫院通報是「不明原因腦炎死亡」,採集檢體送往疾管署實驗室,才確認是「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Naegleria fowleri)」感染,所導致的腦膜腦炎。

 

疾管署表示,目前該室內親水設施已依《傳染病防治法》第21條,請業者實施環境清消病預防性停業,地方衛生單位也在該室內親水設施進行環境採檢以釐清感染源,結果仍待後續公布。

 

針對此種罕見腦膜腦炎,疾管署說明,我國首起相同死亡案例發生在2011年,該個案因接觸溫泉水而感染,如今相隔12年再傳出死亡個案。疾管署提及,全球首例出現在1965年的澳洲,近5年內巴基斯坦及美國分別年均為10例與5例。據研究顯示,7至8月感染率最高,去年泰國與印度皆有出現零星感染個案。

 

疾管署指出,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為淡水湖泊、河流中自然生存的單細胞寄生蟲,能生存於46℃的溫熱環境中,更高溫的環境中也能短暫存活。因此疾管署舉例,該寄生蟲常出沒於溫暖的淡水、溫泉水、工廠排出的溫水等,另外,也需注意含氯量不足的游泳池,甚至熱水器、土壤都可能孕有此種寄生蟲。

 

 

該寄生蟲會從鼻腔進入人體,沿嗅覺神經進入腦部引發腦炎,但不會透過飲用感染,人與人間也不會互相傳播。但疾管署提醒民眾,在自然水域活動時應避免將頭部浸泡於水中,同時勿過度攪動池水、淤泥,且若在水域遊憩後出現類似症狀,應盡速就醫,並告知旅遊與接觸史。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

上報 Up Media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