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可以從一些相關數據與調查開始嘗試,並慢慢打造出台灣壯世代願意買票進場看的電影。(壯世代教科文協會提供)
有些數據指出,壯世代較少進入進電影院的原因可能包含戲院的設計、壯世代本身對自己的桎梏等等。雖然,進不進戲院涉及許多因素,但也有個關鍵,便是「誘因不足」,畢竟如果真的有想看的電影,壯世代依然會自動地進入戲院。因此,合理推測是在最初的電影創作與製作上,就已經完全忽略了壯世代的需求!
一直以來,整個電影產業設定的目標對象族群主要就是18至35歲的未婚人士,即使加入友善中高齡的要素,也充斥著年輕族群對壯世代的想像,這樣勢必充滿迷思與偏見,也導致產業既沒有意願去開發,也沒有實際開發出出屬於壯世代的電影!
歐美相關產業自2000年後早已發現類似現象:年輕族群票房嚴重流失,嬰兒潮一代也投奔了電視,但直到2010年後,才意識到高齡商機,也領悟到過去的作品及宣傳等等都是專注在年輕族群,並進而開始嘗試針對壯世代族群進行觀察。
這絕非一朝一夕能夠翻轉,畢竟從「得知」到「行動」牽涉到大量的變項,也就是說,從作品、宣傳、服務、通路等等,都是影響壯世代是否買票觀影的變因。但是產業可以從一些相關數據與調查開始嘗試,並慢慢打造出台灣壯世代願意買票進場看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