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種跡象表明,今年上半年,中國入境旅遊市場確實跌至了谷底,甚至對中國國內經濟也造成了一定影響。(美聯社)
2023年,比出境遊增長更緩慢的是入境遊。
近日 據北京統計局消息,今年1-6月,北京市累計接待入境遊客(含港澳臺)193.1萬人次,相比疫情前的2019年,當時入境665.02萬人次,僅恢復到疫情前的29%。
上海與北京的情況類似,根據上海統計局數位,今年1-6月,經由上海入境或由其它口岸入境後前往上海的外國人及港澳臺人士為124.15萬人,不及2019年同期的三分之一。
其中,到訪上海的外國人為75.62萬人,不及2019年同期的四分之一。
單從6月來看,入境上海的外國人數不及2019年四成。這一人數既包括旅遊、探親、訪友,也包括從事經濟活動、參加會議、考察的人員。
由此可見,雖然疫情已經成為過去式,但海外旅客的缺席在北京、上海兩個重要對外視窗城市還是較為明顯。
從全國範圍看,由於國內今年3月才宣佈恢復審發各類外國人簽證,一季度入境遊市場更是天差地別。
文旅部發佈的2023年第一季度全國旅行社統計調查報告顯示,今年第一季度旅行社入境旅遊接待人次僅為5.2萬,2019年同期則為370萬人。
按照國內組織人次、入境外聯人次、出境組織人次三項指標,國內旅遊、入境旅遊、出境旅遊市場人次所占份額依次為98.32%、0.10%和1.58%。
按照國內組織人天、入境外聯人天、出境組織人天三項指標,則國內旅遊、入境旅遊、出境旅遊市場人天所占份額依次為96.82%、0.15%、3.03%。
不難看出,入境遊份額甚至被出境旅遊遠遠拋在身後。
今年5月,中國旅遊協會智慧旅遊分會會長肖潛輝發表題為「振興入境遊迫在眉睫」的演講,直言「入境遊現在很困難,但是實際上入境遊這個問題並非是完全由疫情造成的。」
他指出,整個入境旅遊市場降維問題極為嚴重,「歐美遊客占的比重,包括日本,包括韓國都在大幅度的下降,俄羅斯、蒙古、緬甸、越南等周邊國家消費能力比較差。」
遊客減少也可能導致對華投資減少。
研究公司榮鼎集團的Mark Witzke對政府資料進行了分析,顯示2023年第一季度外國對華直接投資降至200億美元,而2022年第一季度為1000億美元。
種種跡象表明,今年上半年,入境遊市場確實跌至了谷底,甚至對國內經濟也造成了一定影響。
入境遊不振,疫情是催化劑,但在疫情前已經略有端倪。
在國際排名中,2016年中國的國際入境過夜遊客還能排到世界第四,但值得注意的是,在6000多萬入境資料裡,香港同胞占2775萬,澳門同胞522萬,臺灣同胞529萬。
真正入境中國的外國遊客為2900多萬(過夜為2200多萬),少於泰國。
同時,外國遊客人數基數少,增長速度也十分緩慢,甚至在有些年份還出現了負增長,自2005年外國遊客訪華人數達到2000萬之後,2017年還在2000-3000萬這個區間徘徊,十幾年不變。
入境遊不振導致的一個直接問題是巨大的逆差。
2017年中國的國際旅遊收入僅為1234億美元,除去港澳臺同胞的消費,外國遊客在中國消費只有695億美元,與中國遊客在外消費的1895億美元相比,逆差高達1000多億美元。
那麼,這些老外去哪了?尤其是後疫情時代為何對中國旅遊失去了興趣?
有媒體指出,赴華國際旅客較少一定程度上是因為飛往中國的航班短缺,航空公司針對中國航線的服務尚未恢復到疫情前的水準。
例如,根據飛常准資料,2019年,中美航班數每週超過300班,考慮到當前僅恢復至24班,恢復率尚不足疫情前的10%水準,運力投放規模仍有待進一步提升。
此外,去年俄烏開戰後,包括美國各航空公司在內的多國航空公司停止使用經過俄羅斯上空飛行路線,導致旅行航程和耗時增加,燃料成本上升。
而中國航司仍可以飛越俄羅斯空域,造成航班加班困難,機票成本也居高不下。
機票,只是客觀原因。
從中德航班情況來看,據中國民航網7月2日報導,德國漢莎航空公司稱,在中國的夏季航班量增加到逾40班,已經達到疫情前水準的近50%,而德國赴中國旅遊的人數顯然沒有恢復到近一半。
肖潛輝認為當下西方的主流民意越來越反對中國,他用一張圖表來說明美國從2005年到2022年整個對華負面情緒,「可以看到已經漲到82了,對中國的看法是很負面的。」
美國一家獨立民調公司PEW亦顯示從2002年到2020年期間西方主要發達國家,主流民意對中國的看法越來越負面。
「要想辦法來遏制西方的主流民意越來越反對中國,必須要做工作。」肖潛輝直言。
此前,美國政府6月份發佈旅行警示,警告美國人重新考慮赴華旅行,理由是存在美國政府所稱的「隨意執法」,包括出境禁令和不當拘留的可能性。
美國政府的態度對一些遊客確實造成了較大影響。
據《華爾街日報》披露,賓夕法尼亞州的一家精品旅行社Friendly Planet Travel以往每年向中國輸送多達1,500名遊客。該公司的創始人兼總裁Peggy Goldman稱,自疫情以來,該公司沒有接到過一個申請。
當她的團隊研究人們在網上搜索的目的地時,「確實發現中國是墊底的,」她表示。「圍繞中國這個話題有很多敵意。」
該公司尚未將其中國旅遊產品重新上線,不過Goldman說,她相信中國最終會再次受到歡迎。
一家為在華投資提供諮詢服務的律師事務所創始人Dan Harris亦表示,儘管企業高管仍在諮詢前往中國的事宜,但許多人現在關注的是風險,而在過去他們想瞭解的是如何加快簽證速度。
入境遊降至冰點,降低外國人來華門檻至關重要。
中國目前為止只對三個國家單方面無條件免簽:新加坡(華人主體國+吸引投資)、日本(改革開放初期,日本經濟巔峰,吸引投資)、汶萊(資源)。
後疫情時代,中國對新加坡遊客已經恢復免簽,日本的免簽至今尚未恢復。
有外國遊客回饋辦理中國簽證的過程會耗費大量時間、金錢,從而造成出行欲望降低。
而中國的外國遊客主要來源國(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的護照基本能免簽去世界上大部分國家。
一位知乎網友指出,「如果一個美國人想去東亞地區玩,在對目的地沒有特定偏好的情況下,他寧願選擇去韓國和日本這兩個免簽的地方,而不需要花費精力去申請中國簽證。」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香港、澳門地區對世界上絕大多數外國遊客免簽,許多外國遊客也會認為既然到了港澳也就到了中國,不再浪費時間辦理中國大陸簽證。
此前,一名正在世界旅行、坐擁25.5萬粉絲的韓國博主No mad Shaun將自己前段時間的中國之旅拍成了Vlog,他指出了一些在中國旅遊不太便利的地方,引發兩國網友熱議。
他將中國之旅比喻成「西天取經」,比如視頻裡他說外國人打車難,還有在中國只能住四星及以上的酒店,但他覺得作為年輕人來講太貴了。
還有比如北京的不少景點只接受手機預約,「如果外國人沒有中國手機號,那也就無法預約參觀。」
對此,一名北京旅行社負責人告訴旅界,「現在外國人跟團遊要上電子行程單,上報客人姓名護照資訊,某景區還要憑護照購票,然後過行李安檢儀,人臉識別系統,確實比較麻煩。」
上述這些問題,其中一些正在逐步得到解決。
7月底,微信、支付寶均發表公告,表示已經完成對境外用戶在中國使用移動支付的服務支援,來自全球的運動員、遊客,可以在全國使用支付寶享受購物、打車、坐地鐵、遊覽景區等各種便捷服務。
簽證方面,8月3日,公安部舉行發佈會,通報為更好服務保障高品質發展研究推出26條措施。
其中寫道:對來華商務洽談、商貿交流、安裝維修、參展參會、投資創業等的外國人,來不及在境外辦理來華簽證的,可憑企業邀請函件和證明材料申請辦理口岸簽證入境。
同時,對因商貿業務需要多次往返的,入境後可以換發3年內多次入境有效商貿簽證。」
彭博社稱,這是中國為提振經濟所做的努力的一部分。
事實上,來中國的海外遊客和商務人士減少,意味著外國人親眼目睹中國情況和與國人交流的機會減少,而這是緩解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一個重要因素。
No mad Shaun也提到了最近兩國之間的厭惡情緒。他承認,這種厭惡情緒實際上就是流量密碼。
但他不喜歡這樣,他覺得旅行的意義就是讓你親自去體驗那些好與不好,「經常出國旅行的人,對這些感同身受。」
※本文授權轉載自《中國數字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