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永添專欄:以俄軍為師──挖壕溝對台灣而言是個可行戰術嗎

紀永添 2023年08月16日 07:00:00
今年的漢光39號演習,國軍也首度在灘頭設置了大量的消波塊、戰防壕、阻礙物與縱火區,用以拖慢敵軍登陸的速度。(攝影:張哲偉)

今年的漢光39號演習,國軍也首度在灘頭設置了大量的消波塊、戰防壕、阻礙物與縱火區,用以拖慢敵軍登陸的速度。(攝影:張哲偉)

烏克蘭在展開全面反攻後,進度並不如預期,許多專家分析原因,在於俄軍挖掘壕溝、設置大量地雷與阻絕設施,與烏軍進行持久戰。甚至連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用來阻擋戰車的龍牙,都重出江湖,再搭配無人機進行空中偵察,使用反裝甲飛彈與RPG火箭彈伺機伏擊,讓烏軍處處受阻。不少北約援助的主力戰車與步兵戰鬥車,都在激烈戰事中遭到擊毀。可以說俄羅斯在這場侵略戰爭中,整體表現極為拙劣,現在退而求其次,改採這種古老戰術,反而獲得一定的成功。剛好今年的漢光39號演習,國軍也首度在灘頭設置了大量的消波塊、戰防壕、阻礙物與縱火區,用以拖慢敵軍登陸的速度,再搭配隱藏在高架道路下方的機械化主戰部隊,與事先挖好壕溝的守備部隊,共同反制已踏上灘頭的敵軍。但這種戰術在台灣是否有效,頗值得進一步討論。

 

古老戰術在俄烏戰爭裡獲得一定的成功

 

國軍並不諱言,這次漢光演習的部份戰術規劃,參考了俄烏戰爭的經驗,再加上台灣與美國的軍事訓練合作越來越緊密,可能也汲取了部份的建議。回顧近幾年的漢光演習,能看到越來越重視後備部隊的運用,再加上未來義務役的役期恢復為一年後,將逐步編成更多的守備旅。這些部隊將擔任國土的第一道防線,讓過去國軍常講的「常備打擊,後備守土」開始落實。但問題是這些守備旅與後備部隊都是輕步兵,缺乏裝甲車輛與重型火砲,就目前國軍的情況與能力,也很難在短時間內給予這些守備旅與後備部隊,足夠的武器裝備,要抵擋敵軍第一波登陸的精銳部隊,其實力有未逮。借鑒於裝備不足又士氣低落的俄軍,在俄烏戰場上成功以壕溝、地雷與各種阻絕設施,擋住配備北約精銳武器裝備的烏軍,說明這種戰術如果運用得當,還是很有價值。

 

以壕溝、地雷與各種阻絕設施的戰術如果運用得當,還是很有價值。(圖片摘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再者,「後備守土」的意思並不是要與敵軍在地面決戰。這些由輕步兵組成的守備旅與後備部隊,最主要的作戰目標絕不是要打贏敵軍,而是拖延時間,等待機械化的主戰部隊趕抵戰場,以優勢火力消滅敵軍。因此守備旅與後備部隊的訓練方式與戰術規劃,應該著重於如何利用地型、地物來進行防禦,以損失最小的方式阻止敵方前進,只要拖到主戰部隊抵達,就已完成作戰目標。可惜過去國軍只擬定「常備打擊,後備守土」的大戰略,但兩者的訓練方式與戰術規劃,卻幾乎沒有什麼不同。國軍並沒有針對這種拖延戰術,研發適合台灣這種特殊作戰環境的戰法,未能發揮守勢作戰的優勢。這次的漢光39號演習,在灘頭上設置阻絕設施,守備旅與後備部隊演練挖掘壕溝,其實都只是最基本的作法而已,甚至還不一定適合今日台灣的環境現況。

 

壕溝戰恐難適用於台灣

 

為什麼說掘壕固守是有效的戰術,卻可能不適合台灣?關鍵的原因在於台灣西部平原地小人稠,公路網遍布,都市化程度很深,大都市周邊也都是星羅棋布的中小型鄉鎮。大都市就不用說了,寸土寸金,四處都是大型住宅,地表不是柏油路就是水泥地,鮮少有地方可以挖壕溝。就算能找到公園、學校或高架橋下的空地構築防禦工事,地點可能也不是最好的防守位置。而一般的鄉鎮,除了仍是大量的柏油路與水泥地,進行耕種的土地大半都是水田,農人會引水淹沒田地,讓水稻的底部泡在水中,因此地勢低窪,土質軟爛,恐怕更不適合挖掘壕溝。再加上四處充斥農舍與鐵皮工廠,阻擋射界,很難找到一個良好地點,構築傳統的防禦工事。這種情況要一直往中央山脈的方向走,進入到山區才會慢慢改善,但山地作戰又是另一種更困難的技巧了。

 

所以常常可以看到國軍在進行演習時,在路上堆起沙包,急就章建立簡易的防禦工事,或以紐澤西塊、油桶來做為臨時的阻絕設施。除此之外,士兵們就只能現場隨機應變,以樹木、人行道護欄、路旁車輛、矮牆等做為掩蔽物,效果通常都不算太好,這說明了在城鎮地區作戰時,建立掩體工事的困難度。當然,這有一部份的原因,是承平時期軍方不能在演習中隨便進入民宅,或隨意徵用民間所擁有的私人財產來做為掩蔽物。但戰時的混亂情況,恐怕會讓情況更為複雜,而且國軍在缺乏準備,士兵平日也沒有準則與訓練下,要如何在城鎮戰中,快速構築掩體,並利用身邊能隨手取得的物資,來設置阻擋敵軍前進的障礙物,其實不無疑問。烏克蘭戰爭的經驗,雖然證明了掘壕固守的戰術可行,但要如何運用在防禦作戰中,是國軍要再思考的地方。

 

國軍必須設計城鎮戰新準則

 

近年來國軍的確更為重視城鎮戰的訓練,並設立模擬場地,以雷射系統進行作戰訓練,這是值得肯定的發展。但進一步來說,在展開城鎮戰之前,其實還有幾個重要工作必需先完成:這包括如何撤離一般民眾,以免造成無謂的死傷;如何利用大都市與中小型城鎮的不同特性,建立可以互相連絡支援的防禦工事,讓我方部隊能躲藏固守;如何設置阻絕設施或伏擊點,拖延並破壞敵軍的攻勢;如何在失去空優的情況下,在城鎮之中維持基本的後勤支援;如何在無線電訊號可能受建築物或敵方干擾情況下,保有指揮能力。這些工作若能事先準備或訓練,相信對於國軍進行城鎮戰會非常有幫助。所有的戰術都一樣,必需因地制宜,掘壕固守的戰術雖然有效,但必需進行調整,國軍有必要為守備旅與後備部隊設計城鎮戰的新準則,才能有效發揮戰力。

 

台灣並不是故意要選擇住民地進行防禦作戰,而是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必需固守城鎮。以此次漢光39號演習來看,八里海灘是敵軍最有可能在北台灣進行登陸的地點,但整個海灘的腹地極為狹小,不到300公尺外就是快速道路,道路內側已是熱鬧的新北市八里市區。可以說只要灘岸上的第一道防線被突破,國軍的守備旅與後備部隊就要立刻面臨城鎮作戰的考驗。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卻長期維持鴕鳥心態,沒有對戰時可能會立即面臨戰事威脅的城鎮,做好讓居民緊急撤離的準備。這不只是保護百姓而已,更重要的是撤離了平民,才能讓國軍部隊有空間構建防禦工事,並在真正交火時,不必擔心會有無辜民眾出現在戰場中,干擾到作戰。國軍在戰時會動員編成的城鎮守備旅,除了維持秩序,在戰事前期的最重要工作,應該就是協助撤離民眾。

 

八里海灘是敵軍最有可能在北台灣進行登陸的地點,但整個海灘的腹地極為狹小,不到300公尺外就是快速道路。(攝影:張哲偉)

 

在能挖掘壕溝的地方掘壕固守,在難以挖掘壕溝的城市或鄉鎮中,則應利用手邊的裝備、已經撤離住戶的民宅、各種公共設施來設立防線。有不少國外部隊擁有豐富的城鎮作戰經驗,並已編成教材,教導士兵如何利用民宅構築防禦工事與火力據點,頗值得台灣引進學習。就以美軍為例,在伊拉克與阿富汗戰場上,大量使用模組化的防禦牆(Defensive Barrier)就頗受好評,因為施工快速,而且要移動時拆解方便。這種由Hesco公司所發明的阻絕設施,結構非常簡單,由軟質布料與鐵絲網組成,摺疊儲存時不佔空間,打開時如同大型盒子,只要由推土機倒入大量沙土,立刻成為一道堅實牆面,其尺寸大小能自由選擇。專供軍用的大型模組化防禦牆,不只能抵擋子彈,甚至連手榴彈或火箭彈都無法輕易破壞,能解決城鎮地區難以挖掘壕溝的問題。

 

由Hesco公司所發明模組化的防禦牆(Defensive Barrier)頗受好評。(圖片摘自網路)

 

失去制空權的國土防衛作戰

 

事實上,各種軍用阻絕設施在國際市場上玲瑯滿目,這並不是什麼昂貴與敏感的武器系統,台灣難以取得或仿製,關鍵只在於台灣過去並不重視這個領域。但亡羊補牢,猶未晚矣,國軍應該開始研究,如何利用台灣特有的城鎮樣貌,建構有效的防禦陣地。如利用騎樓的設計,在沿街這一側設置防禦牆,改造成連絡每個防禦據點的安全通道,讓士兵可以躲避無人機的偵察與小口徑火砲的攻擊。台灣鄉鎮常有的廟埕廣場,則能做為砲兵陣地或裝甲車輛的集結點,現在教召已常常選在廟埕廣場舉行,積極利用民間設施,這是值得鼓勵的方向。除此之外,這次的漢光39號演習,裝甲部隊藏匿與移動時,都以高架道路為掩護,是頗為聰明的做法。國軍也可以選擇在台灣城鎮中常見的狹小巷弄設置伏擊區,來攻擊難以進入這些巷弄的敵軍大型裝甲車輛。

 

這種利用台灣特殊的城鎮樣貌,來調整戰術的做法,也應該用於後勤支援與戰場指揮上。近年來的演習能看到國軍已加強了後勤演練,預先建立彈藥與補給的儲放點,以分散風險並就近支援。不過國軍必需考慮到,一旦進入國土防衛作戰的階段,代表已失去制空權,所有運輸方式都將曝露在敵方的空中攻擊下,利用大型軍車經主幹道運補的風險會很高。國軍可以考慮採用民間的小型貨車,甚至是機車,以化整為零的方式,利用台灣綿密的道路網,由小型道路接力補給。過去越共就利用腳踏車或人力揹負的方式,在叢林中建立胡自明小徑,成功在美軍強大空中優勢下,完成運補任務,是台灣可以參考的例子。至於數位發展部近期積極在洽談的戰時衛星網路,除了能保持台灣對外的通訊,或許也該考慮如何讓地面部隊使用,以做為備援的指揮系統。

 

一旦進入國土防衛作戰的階段,代表已失去制空權,所有運輸方式都將曝露在敵方的空中攻擊下。(圖片摘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台灣做這些準備,並不是要像烏軍一樣,死守巴赫姆特(Bakhmut),導致俄烏雙方部隊近戰肉搏,死傷慘重,整個城市也化為廢墟。國軍的作戰目標應該是選擇有必要防守的城鎮,預做防禦規劃,讓守備旅與後備部隊能遲滯敵方攻勢,等待主戰部隊抵達。為了避免過大的傷亡,應該採取層層抵抗的方式,並妥善利用地型地物來達成目標。為了不要傷及無辜,才需要把撤離民眾的計畫,做為防禦部署的優先事項,盡力在防衛固守與減少破壞之間求取平衡。過去國防部不太願意在這方面多做著墨,一方面是擔心引發民眾恐慌,另一方面是部隊在住民地演習很容易出現糾紛,如此次演習前,雲豹甲車的鏈砲砲管就不慎撞毀反射鏡。但近年來國人很支持國軍改革,每一次演習的想定越貼近實戰,就越受到肯定,國防部未來應該朝這方向加倍努力。

 

※作者為軍事研究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