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總統甘迺迪遇刺,讓他原本不平凡的人生平添更多話題。(照片:美聯社,後製:李明維)
1. 《誰殺了甘迺迪》(JFK, 1991)
《誰殺了甘迺迪》由擅長政治題材的金獎導演奧立佛史東(Oliver Stone)執導,入圍奧斯卡8項大獎,票房高達2億美金。片中以甘迺迪之死為核心,將問題的矛盾指向政府高層,暗示著甘迺迪之死決非只是一項簡單的刺殺事件,而是美國政治情勢的失控所致。
電影揣測多種甘迺迪被暗殺的可能性,從中央情報局成員、黑手黨、軍事工業、特務機關、聯邦調查局、乃至於當時的副總統詹森(Lyndon Baines Johnson)都無一倖免,因此電影招致了不少爭議,批評者認為導演奧立佛史東不負責任的穿鑿附會,是錯誤地控訴歷史事實。
2. 《驚爆13天》(Thirteen Days, 2000)
歷史上從來沒有一次像1962年的古巴危機那樣,將全世界推向核戰爆發的邊緣。《驚爆13天》改編自恩尼斯特梅(Ernest May)與菲利普澤利考(Philip Zelikow)的《甘迺迪的錄音帶-古巴飛彈危機期間於白宮》(The Kennedy Tapes - Inside the White House During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一書,著重在甘迺迪為反制蘇聯的導彈以策動入侵古巴行動,與弟弟羅伯特軍事對抗的決策過程。
在甘迺迪有驚無險地化解古巴危機之後,其追求和平的立場在主戰派的眼裡十分刺目。電影除了呈現白宮內部權謀的場景以外,也隱然地描繪高層指揮系統的各自為政,也暗示這種「暗潮洶湧」的政局,可能為日後甘迺迪的不幸埋下伏筆。
3. 《關鍵目擊》 (Parkland, 2013)
由湯姆漢克斯(Tom Hanks)擔任製片,改編自文森巴格魯斯(Vincent Bugliosi)的傳記文學〈Four Days in November〉,《關鍵目擊》聚焦的是甘迺迪遭刺殺後的4天內,對於相關人物的各個影響。英文片名"Parkland"是當年甘迺迪被暗殺後負責急救的醫院名稱,後來涉嫌暗殺甘迺迪的槍手Oswald被射殺後,也送同一間醫院急救。
在介於虛構與史實之間,初次執導筒的彼得藍德曼(Peter Landesman)由於是一名記者,著重的是呈現事實,因此這部作品看起來像是詳盡的報導,並非評論或分析遇刺事件,就像是觀眾上的一堂歷史課。不過,要是以電影成就來看,恐怕就普普通通了。
4. 《暗殺13招》 (The Parallax View, 1974)
同樣是政治驚悚片,由執導過水門案經典之作《驚天大陰謀》(All the President's Men)的導演艾倫帕庫拉(Alan Pakula)拍攝,一代影星華倫比提(Warren Beatty)主演,《暗殺13招》站在第三人稱視角,用戲劇化的手法呈現對甘迺迪遇刺事件的觀點。
故事以一名具有正義感的新聞記者展開,在總統候選人剛來宣傳造勢時卻在大庭廣眾之下被槍殺,而他與7位陌生人共同第一線目擊了這個過程。3年後,這7名目擊者居然陸續因意外死亡,讓這名記者不得不著手調查來龍去脈,也意外扯出當年總統刺殺事件背後的陰謀。
5. 《甘迺迪刺殺證明》 (Interview With The Assassin, 2002)
《甘迺迪刺殺證明》以偽紀錄片的形式拍攝。故事設定在總統被暗殺的40年後,一名年邁的前海軍華特歐林格(Walter Ohlinger),找上隔壁失業的電視攝影師鄰居朗柯比雷斯基(Ron Kobeleski),聲稱自己是當年刺殺事件中,開了致命第二槍的槍手。由於自己被診斷出癌症末期,決定將隱瞞多年的事實講出來,企圖還給大眾真相。
這個驚天動地的消息非同小可,柯比雷斯基十分懷疑真偽,決定在不驚動他人的情況下,暗自調查真相。然而,在他訪問華特歐林格的次數越多,答案也漸漸趨於明朗的時候,他的答錄機收到了死亡威脅的訊息,讓事情越來越棘手。
6. 《殺機》(Winter Kills, 1979)
與其他電影不同,《殺機》並非為了重現甘迺迪刺殺事件、或拍出他的傳記故事;相反地,這部Cult電影混合了懸疑與黑色喜劇,影射了這位年輕總統戲劇化的一生,從他的從政之路與花邊緋聞都不放過。
由傑夫布里吉(Jeff Bridges)主演,故事描述在1960年,美國總統提摩西凱根(Timothy Kegan)在費城遭暗殺身亡,19年後某位垂死的男子聲稱自己為開槍的兇手,促使凱根那不入流的弟弟尼克、富裕又盛氣凌人的父親便展開調查。在尼克越深入調查的同時,他發現哥哥的剪不斷理還亂的過去讓真相複雜難辨,不但讓情況越來越危險,也有更多不懷好意的人想要阻止他繼續調查下去。
7. 《Executive action》(1973)
《Executive action》再度回到史實揣摩,人事時地物皆不變,並且以有點陰謀論的方向為電影下結論。1963年11月22日,美國總統甘迺迪在德州遇刺身亡,而刺殺事件發生2小時內,警察機關逮捕了一個嫌犯李哈維奧斯華(Lee Harvey Oswald),卻在之後又被一名流氓謀殺,在沒有提出第二位兇手的情況下,官方確認這位嫌犯是唯一的凶手。
然而在28年後,一名對調查結果始終保持懷疑的律師翻閱當年的記錄發現,甘迺迪身上的彈孔均來自不同的方向,而這一明顯事實,卻被當時的官方調查團忽視……與1991年的《誰殺了甘迺迪》有點像,在電影企圖抽絲剝繭還原甘迺迪遇刺的真相是:總統是被美國政府的權力高層,從中央情報局(CIA)、聯邦調查局(FBI)、司法部門、檢調單位、甚至黑手黨與企業主都牽涉其中,以龐大的計畫聯手謀殺了他。
8.《魚雷艇109號》(PT 109, 1963)
甘迺迪是首位在總統任期內,就推出個人傳記電影的美國總統。《魚雷艇109號》描寫的不是他在政壇上的心路歷程或豐功偉業,而是他年輕時參與二戰的英勇事蹟:1943年,他在26歲時擔任魚雷艇PT 109艇長,自請調往美日交戰的南太平洋執行任務。同年8月,甘迺迪率領PT 109赴索羅門群島海域,參加攔截日本船隊的夜間攻擊任務;但是尚未突襲成功,PT 109就先被日軍撞毀,宣告沉沒。
然而,在漂流了近15個小時之後,除了2名隊員當場罹難,剩下的11名隊員在甘迺迪的率領下,找到鄰近的小島等待救援,最後全體生還。戰後的甘迺迪也被視為戰爭英雄,這段歷史也一直是他的宣傳佳話。
這部電影於1963年上映,正是甘迺迪尋留連任的前一年,想當然爾,白宮相當關注這部電影的製作,無非是想要透過好萊塢再度加強甘迺迪的正面印象。無奈在同年的11月22日,他就不幸遇刺身亡了。
9.《刺殺甘迺迪》 (Killing Kennedy, 2013)(電視電影)
國家地理頻道在甘迺迪遇刺50週年之時,再次重現美國最讓人震驚的事件之一:約翰甘迺迪總統遭到李哈維奧斯華刺殺。電影以奧斯華就是兇手為出發點,不再探討事情的來龍去脈,而是企圖呈現這兩位主角的人生。
1959年,兩個男人面對著各自人生的重大轉捩點:一個在美國華盛頓特區,即將宣布角逐美國總統;另一個在莫斯科的美國大使館,即將永久放棄他的美國公民身分。這兩樁看似不相干的事件、兩個截然不同的人,最終交錯成了兩樁駭人的謀殺案,並且終結了一個時代,從此改變美國歷史。
10. 《甘迺迪家族》 (The Kennedys, 2011)(電視影集)
《甘迺迪家族》為一齣8集的迷你劇集,因此對於甘迺尼的描述較多、取材的範圍較廣,包括他的早期政壇生涯、兄弟矛盾、與黑幫組織的牽連、濫用毒品和與幾個重要女性的關係,還提到了豬灣事件、古巴導彈危機、民權運動到最後遇刺案等重要歷史事件,幾乎將他傳奇的一生都包含在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