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倚天屠龍記》第一五五續,《明報》1961年12月7日。張無忌隨父母回歸中土,向巫山幫賀老三打出了「神龍擺尾」(這是他第一次打出降龍掌,之後被玄冥二老所擄時,又使出過「神龍擺尾」)(遠流出版公司提供)
金庸小說與其他武俠小說最不同的地方,在於金庸運用了「動態創作」模式來寫小說。或許,金庸打從有推出「正版本」的想法開始,就「預見」會一次又一次改寫自己的小說。這種想法,在很早很早的時候已經醞釀,不獨是他自己,就連身邊的好友或讀者,都有這麼一個期望。1970 年修訂《書劍恩仇錄》時,他曾說:
這樣一段一段的寫,印成書後,文氣當然不連貫,前後的呼應照顧,伏綫補筆,都感到粗疏。看到文學史上的記載,作家們怎樣一次又一次的修改作品,內心總是感到慚愧。
當然,武俠小說只是娛樂讀者們的玩意,並不是什麼嚴肅的作品,但印成了書後,明明可以改得好些的,卻還是保留著當時的怱怱之意,草草之情,對讀者們實是一種虧欠。
⋯⋯好多位朋友曾勸我修訂一下,出一套全集。雖然說不上有甚麼貢獻,對於喜愛武俠小說的人,卻是一樁賞心樂事。數年來久有此意⋯⋯(明晚版《書劍恩仇錄》第一續,《明報晚報》1970年10月1日。)*註1
即使是「修訂之後再修訂」這種想法,也不是待所有修訂工作完成後才冒起的;早在修訂初期,已經萌生。《明報晚報》1972年10月3日,金庸在明晚版《白馬嘯西風》第二七續完結篇後,有一段「後記」:
這篇小說當時是為了拍攝電影而寫,寫好後自己很不滿意,朋友間的批評也極差。這次重新改寫過,刪去四萬餘字,新作二萬餘字,雖仍不感滿意,但已無能為力,或許過得十年,再來改寫一次吧。
金庸明確把修訂工作稱為「改寫」。四年半之後,到改寫《天龍八部》時,金庸更事先跟讀者說:
這次□改的結果還是很不滿意,總覺不必要的人與事仍是太多而必要的人與事卻□展得不充分。將來排印單行本,當再作重大的增荊改寫。(筆者案:「□」表示原文印刷不清,難以辨讀,前者疑為「修」字,後者疑為「發」字。「荊」,該是「刪」字。)*註2
這時《金庸作品集》已經陸續出版,金庸也清楚地知道自己會一再改寫已連載的明晚版,所以到了改寫《天龍八部》時,明言日後出版單行本時會再改寫。
每次修訂,都是改寫,每次改寫,都是創作。金庸「動態創作」小說的模式,幾十年來,一次又一次地顛覆讀者記憶中的小說人物與情節,也讓老讀者與新讀者產生奇妙的對話情境。大家每次聊到金庸小說時,都必先會問:「你看的是哪一版的金庸小說?」
在金庸「動態創作」出來的各個版本中,明晚版的定位最是難分,既有舊版的影子,也有修訂版的輪廓,既可以視作舊版 1.9,也可以視作修訂版 2.0。這個介於完全舊與完全新中間的過渡版本,頗能夠反映出金庸如何對待筆下的人物情節與敘事手法:
第一,過渡版本中出現的新版情節與人物,是小說從舊到新過程中率先蛻變的基本框架。
例如明晚版《射鵰英雄傳》已經刪掉了楊過生母秦南琴,把生育楊過這件大事交給了穆念慈,反映出金庸重看小說時,發現與秦南琴有關的大部分情節(除了生育楊過),都不是核心故事發展的必然要素。《射鵰英雄傳》中,秦南琴有四個功能:
(1)引起黃蓉妒忌;
(2)映襯楊康對情感的卑劣行徑;
(3)帶出動物奇觀(血鳥、毒蛇、蛙蛤大戰);
(4)生育楊過。
不過,秦南琴對郭黃關係的影響不及華箏公主,而單憑穆念慈一人已經可以完成映襯楊康卑劣與生育楊過,加上金庸修訂小說的大方向是刪減異獸等玄幻情節。因此,秦南琴在舊版連載時已經完成歷史任務,金庸修訂《射鵰英雄傳》時,首要刪去的就是這個看似非常重要(楊過生母)但又缺乏推動故事核心情節的人物(秦南琴幾乎與故事主線發展沒有任何關係)。
第二,在過渡版中保留的舊版人和事,最終在《金庸作品集》中被完全刪掉,則是金庸再三深思後讓作品昇華的砥礪與提煉過程。
例如金庸在 1961 年創作《倚天屠龍記》時,打著《神鵰俠侶》續篇的旗號來吸引讀者,以致每隔若干情節,便會出現《射鵰英雄傳》與《神鵰俠侶》的影子。張無忌在雪嶺碰到的「雙姝」,就是一燈大師座下弟子朱子柳、武三通的後人。武青嬰與父親武烈的祖上是郭靖的徒弟武修文,由於張無忌與衛璧對打時使出了降龍十八掌,給武青嬰認了出來:
原來她的祖上武修文雖拜郭靖為師,但限於資質,這路降龍十八掌並未練成,傳到武青嬰之父武烈的手上,那降龍十八掌的招式仍是全然知曉的,其中威力卻仍然一點也發揮不出。武青嬰常見父親在密室之中,比劃招式,苦苦思索,十餘年來從不間斷,但始終無甚收穫。
須知自武修文至武青嬰,一百多年來已傳了五代,每一代都在潛心鑽研這套掌法的訣竅,可是百餘年無數心曲(筆者案:「曲」當作「血」),盡付流水。這倒不是武家這些子孫魯鈍愚笨,實在降龍十八掌的精要能否把握,和聰明智慧無關,說不定越是聰明之人,越是練不成。
只看黃蓉聰明而郭靖魯鈍,反而郭靖練成而黃蓉始終學不會,便知其理。郭靖並非秘技自珍之人,但楊過、耶律齊、郭芙、郭襄、郭破虜、武氏兄弟諸小輩,無一能得其真傳,降龍十八掌所以失傳,原因便在於此。(舊版《倚天屠龍記》第二八九續,《明報》1962年4月23日)
舊版《倚天屠龍記》中與「降龍十八掌」相關的情節,分別由張無忌與丐幫幫主史火龍帶出。金庸 1974 年修訂時仍然保留這些情節,上述文字在明晚版中仍然看到。到了 1976 年出版《金庸作品集.倚天屠龍記》時,金庸就完全抹去張無忌會使「降龍十八掌」的一應情節。原因可能是,金庸發現這些情節本身存在很大的紕漏。
舊版與明晚版中,張無忌從義父謝遜那兒學到了「三招」不完整但仍甚巨威力的降龍十八掌,並曾多次使出,前後卻一共使出了四招:見龍在田、神龍擺尾、潛龍勿用與亢龍有悔。舊版這個錯誤延續到明晚版,金庸仍不曾發覺,再錯一次。
又如,金庸清楚交代,自郭靖以後,一眾小輩「無一能得其真傳」,顯示降龍十八掌已經徹底失傳;但後來張無忌闖丐幫時,金庸又指出傳功長老與丐幫幫主史火龍都懂得十二式降龍掌,可見情節互相矛盾。這麼明顯的矛盾,1974 年初次修改時金庸竟然沒有發現,一直到 1976 年才改過來,賦予「降龍十八掌」新的傳承歷史:
上代丐幫幫主所傳的那降龍十八掌,在耶律齊手中便已沒能學全,此後丐幫歷任幫主,最多也只學到十四掌為止。史火龍學到的共有十二掌……(花皮版《倚天屠龍記》,頁1357)
金庸原本只須把錯誤地方稍稍改寫,更正錯誤便已足夠,卻選擇把相關情節刪掉。由此可見,金庸是有意抹去《倚天屠龍記》中非必要的「續篇」痕跡:張無忌在小說中用不用降龍十八掌,與故事情節發展沒有必然關係,但史火龍是丐幫幫主,如果不會降龍十八掌,實在說不過去。(有關《倚天屠龍記》降龍十八掌的相關更動,後文會有更多討論。)
總括而言,明晚版對於了解金庸「動態創作」與人物故事發展進程,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不應被忽視。
註 1:為避免重複,本篇提到明晚版連載的小說時只會標明日期,不再標示「《明報晚報》」。
註 2:這段文字見於明晚版《天龍八部》首日連載。雖然傳世的明晚版《天龍八部》缺了首日剪報,但仍可在泰國的《世界日報》中找到。《世界日報》比《明報晚報》晚了約兩星期連載明晚版《天龍八部》,首日連載日期是1976年3月13日。
畢業於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後獲香港浸會大學哲學碩士,蘇州大學文學博士。任教於香港專上院校,歷任講師、高級講師、助理教授,以文獻學、語言學、流行文學為研究方向,近年專事研究金庸小說的文本和文創現象。
曾於 2009 年舉辦「金庸小說版本展」,展出逾300件舊版金庸小說文獻,是華人地區首創。2010 年,發表〈自力在輪迴——尋找金庸小說經典化的原始光譜〉,根據多年收藏的舊版小說,釐清金庸小說從連載到單行本的文獻系統與相關問題。2013-2023 年間,曾多次獲香港文化博物館委任為特約研究員,並為籌建「金庸館」借出逾 1800 件藏品。
著有:《漫筆金心──金庸小說漫畫大系》、《何以金庸:金學入門六大派》。
畢業於香港柏立基教育學院,現為退休教師。
自詡是一名金迷,緣起於四十年前閱讀第一部金庸小說《連城訣》,自此遍讀其他,反覆重溫。二十年前,開始收藏不同版本的金庸作品,延展到舊版的書本版、報章及雜誌,以冊數(份數)計,至今已收藏逾二千三百冊(份)。由於收藏數量日多,對金庸舊版的版本系統逐漸梳理出脈絡,樂於和廣大金迷分享。
美食(飯店餐廳、精緻餐飲)、品酒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副總編輯 → 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通路(百貨、超商、賣場、電商)、美食(速食、飲品、冰品)、科技手機家電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副主編 → 林冠伶 ling_lin@upmedia.mg
旅遊、IP 文創、市集、交通、美食(甜食、早午餐餐廳)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周羿庭 ting.zhou@upmedia.mg
美食(鹹食、連鎖餐廳)、能源、醫療、親子、寵物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邱家琳 lynn@upmedia.mg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追蹤上報生活圈https://bit.ly/2LaxUz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