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沒讀到的美國》書摘:寫下第一篇二二八事件英文報導的外國記者(二之二)

李中志 2023年09月03日 07:00:00
《中國評論》在全盛時期有上萬的訂戶,零售本在上海書報攤上也到處可見。主要對象為在中國的外籍人士,西方媒體也時常引用,知名度相當大。(圖片摘自維基百科)

《中國評論》在全盛時期有上萬的訂戶,零售本在上海書報攤上也到處可見。主要對象為在中國的外籍人士,西方媒體也時常引用,知名度相當大。(圖片摘自維基百科)

迷失於紅色中國

 

與老包威爾一樣,父子兩人對中國都懷有一份情感與過多的同情,但年輕包威爾比父親的處境更加複雜。在老包威爾的時代,中國共產黨一直只是背景雜音,但不是中國問題的主要焦點,帝國主義才是中國的主要敵人。但年輕包威爾看到的是戰後的國民政府,專制與腐敗不再有藉口,國民黨卻變本加厲,民心向背,共產黨即將取代國民黨的態勢已十分明顯。加上目睹台灣二二八事變後國民黨軍隊的3月屠殺,在這樣的情勢下,年輕包威爾對國民黨採取更加嚴厲批判的態度,但與乃父反共的態度不同,包威爾對共產黨重新評估,轉而採取同情的立場。

 

無奈的是,這樣的轉變與在華盛頓的政客看法並不一致。國家政策與記者良心的衝突在記者工作裡時常出現,當時同情中國共黨革命的西方記者不少,包威爾的態度未必會引起華盛頓的注意。真正的問題出在包威爾與其父一樣固執,在共產黨全面取得政權後,堅持留在上海,不願如多數西方記者撤出紅色中國。不同的是,老包威爾與日本侵略者有根本的衝突,在政治道德上黑白分明;而年輕包威爾同情中國的革命,在共產黨勝利的歡愉中忽略了共產黨的本質。1949年中國共產黨全面執政後,對思想與資訊的控管,更甚於在上海的日本人,而年輕包威爾身處其中,逐漸失去了記者的嗅覺。

 

中國赤化後韓戰旋即於1950年爆發,蘇聯顯然要在朝鮮半島複製中國的解放,而剛失去中國的美國直接以軍事介入。面對這些迅速發展的東亞情勢,包威爾採取對美國政府強烈批判的立場,以《中國評論》發聲,自1951年起不斷指控美國帝國主義。原本包威爾的指控多屬意見表達,尚未踩到美國官方的底線,在言論自由的保護下,美國人見怪不怪。問題是,身處鐵幕的包威爾慢慢與世界脫節,缺乏流通的資訊,是記者的致命傷。《中國評論》開始採用中國官方的報導,最後指控美軍在韓戰中使用生化武器,這已逾越言論自由的範圍,種下包威爾日後的麻煩。

 

《中國評論》在全盛時期有上萬的訂戶,零售本在上海書報攤上也到處可見。主要對象為在中國的外籍人士,西方媒體也時常引用,知名度相當大。中共奪權後西方幾乎全面撤出新中國,失去了讀者,《中國評論》的營運很快就出現問題,包威爾數度打算停刊,但在朋友的鼓勵下勉強撐下來。後來由週刊改為月刊以減少支出,但仍沒有足夠的收入維持。1953年7月出版最後一期,在對新中國的祝福聲中,結束了這份曾是西方了解中國最重要的英文評論,但包威爾真正的麻煩才要開始。

 

《中國評論》結束後包威爾終於決定離開中國打道回府,重新出發,但他沒有意識到他的母國已經恐共恐到了歇斯底里的地步。麥卡錫主義席捲美國,國會的獵共委員會惡名昭彰,豈會放過包威爾?其實這些委員會主導的聽證會多半只是羞辱恐嚇,並無國家追訴的權力。獵共委員會在國會鬧得沸沸揚揚,利用媒體輿論製造社會氛圍,讓被審問者屈服。不肯屈服的人可能身敗名裂,失去工作。氛圍雖然肅殺,畢竟只是民意機關,司法很少跟著起舞。然而對付包威爾不同,檢方對包威爾的案子早就磨刀霍霍。包威爾要面對的不只是聽證會的人格毀滅,而是要把你送進大牢的司法追訴。其實包威爾早在上海就被盯上了,國務院、CIA、FBI的檔案裡,對他的一舉一動 瞭如指掌。

 

包威爾決定結束《中國評論》雜誌社回美國的消息傳回情報室,情治單位經過評估,認定他將成為紅色中國在美國有效的宣傳工具,決定鋤奸。1953年8月包威爾帶著妻子與兩個幼兒回到美國,從踏入國門的第一步起,包威爾立刻遭到刁難。從中國帶回來的所有私人行李與雜誌社的2,000本書籍,全部以「有政治性質」為由扣留。這些書籍要等八年後透過打官司才要回來,還必須付保管費。

 

《中國評論》結束後包威爾終於決定離開中國打道回府,但他真正的麻煩才要開始。(圖片摘自網路)

 

回美後包威爾沒有改變他對中國與美中關係的看法。1954年9月,參議院內政安全委員會首度傳喚包威爾聽證,調查一小撮圍繞在《中國評論》周圍搞陰謀的人,指控他們替紅色中國宣傳。這一小撮人除了包威爾,還包括費正清與數名駐派中國的知名外交官。包威爾對聽證會採取完全不合作的態度,除了確認身分與承認他對所有《中國評論》上的言論負責外,他援引美國憲法第一增修條文主張他的言論自由,更以第五增修條文拒絕自證犯罪,拒絕回答所有的問題,連他有沒有加入共產黨也不願自清,相當強硬。有趣的是,他在庭外的記者會上回答記者,宣布他從來不是、將來也不會是共產黨員,但就是拒絕在聽證會上自清,因為他認為國家無權問他,相當有原則。

 

包威爾的態度惹怒了委員會,聽證會主席印第安納州參議員稱他為美國叛徒,並宣布將聽證資料移送法務部,要求檢察總長以叛國罪起訴。包威爾的妻子蘇維亞・包威爾(Sylvia Powell, 1943-2004)亦參與雜誌社的寫稿,她與另一編輯舒曼(Julian Schuman, 1921-1995)也被委員會傳訊,兩人與包威爾採取一致的態度。1956年4月25日,舊金山大陪審團以煽動叛亂(sedition)罪名起訴包威爾夫妻與舒曼。此罪在台灣的戒嚴法下是家常便飯,但在美國對記者以此起訴可是天大的事。

 

起訴的重點在於《中國評論》不實指控美國在韓戰中使用生化武器,讓敵人利用宣傳,破壞軍民的團結,明顯傷害美國的國家利益。檢方試著說服包威爾認罪,交換條件是輕判與赦免妻子與舒曼。包威爾拒絕,正面挑戰檢方求刑20年的威脅。訴訟策略上,包威爾要證明其無辜有兩個選擇。第一個選項是示弱,他可以解釋在中國的他,無法得到充分的資訊,因此無法判斷他的報導會立即且明顯傷害美國利益,情有可原;第二個選項是正面迎戰,堅持他在《中國評論》對美軍的指控是正確的,但他必須提出證明。他選擇後者,因為他認為他必須忠於他的確信,這是記者的道德底線。

 

這是個有原則的選擇,但要取得軍方最高機密做為證據,談何容易?弔詭的是,這個策略是兩面刃,立刻讓檢方自己也陷入窘境。一方面檢方必須面對由中國提供的證據,回應包威爾的質疑。若要否認,檢方必須拿到軍方與國防部的資料,以證明美國處理生化武器的實際進展與作業;若不否認,等於坐實中國的宣傳,美軍確實有使用生化武器。取得美軍生化武器的進度毫無疑問是國家最高機密,檢方立刻碰釘子;但又不能眼看中國提供的證據,隨著審判焦點,日復一日任由媒體轉述,等於是中國免費的政治宣傳,豈不可笑?

 

難題最後意外解決,1959年1月進入審判後不久,法官以審判過程出現瑕疵,以致包威爾無法獲得公平審判,法官以此為由,宣布終止審判。審判的法官表示,他沒注意到一個陪審員尚未進入隔離室,可能已聽到法官私下認為定罪包威爾的證據充分,此疏失足以影響陪審員獨立判斷的心證,故必須終止審判。但檢方沒有放棄,立刻另起爐灶,只是這次無法說服大陪審團起訴。但檢方還是不放棄,不斷重新起訴,讓包威爾不勝其擾,要拖到麥卡錫時代結束,甘迺迪上台,1961年檢察總長羅伯‧甘迺迪下令撤銷所有控訴,全案才告終結。

 

包威爾雖然全身而退,但以叛國罪名纏訟多年,不管是外界的眼光或訴訟費用,對個人與家庭都是極大的壓力。他們必須把小孩送離不友善的環境,他與妻子也都失去工作,只好在舊金山以買賣舊屋,修理舊屋後出售賺取差價維持生計,後來也開了間舊貨店。這樣的遭遇並沒有讓包威爾後悔。多年後受訪表示,如果掌握同樣的證據再來一次,他還是會維持他的看法,但他承認在同樣的情況下,他的書寫會更加小心,畢竟他沒有進入韓戰現場,直接調查證據。

 

雖然證據無法起訴包威爾,但審判的核心問題仍然存在:美軍到底有沒有在韓戰中使用生化武器?至今仍然無解,既無法證實,也無法證明沒有。包威爾沒有放棄追求真相,想從大量解密的檔案中尋找蛛絲馬跡。包威爾在80年代初再度發文,證實美國政府為了取得日本731部隊人體實驗的結果,麥帥免除部隊指揮官石井四郎的刑責。此發現引發國際注意,也導致國會舉辦聽證會。然而,這還是無法證明美軍在韓戰使用生化武器,真相至今仍然是羅生門,但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美軍確實企圖要隱藏一些事情,但無法具體指控所為何事。

 

包威爾的記者生涯隨著他的回國畫下了休止符,定居舊金山,2008年底過世。困頓中雖享有89歲的長壽,但有超過半世紀的時間,被迫離開他年輕時充滿熱血一頭栽進去的新聞工作,度過他漫長人生的一大半。他主持《中國評論》的六年,剛好跨越國共的政權轉移,見證了國民政府最腐敗的最後三年,與共產中國烏托邦式的頭三年。他的中國經驗停留在1953年,他未經餓死千萬人的大躍進,沒看見文革、血洗西藏、新疆的種族清洗、天安門的屠殺。天真的包威爾為帝國主義退出了中國而感到高興,但他沒看到強大的新中國對新聞、人權、 多元等一切自由主義價值的反動。

 

毫無疑問,包威爾對中國是友善的,他對華府中國政策的建言也是正確的,但華盛頓的政客不照著他的意見走,國民政府資助的中國遊說團仍主導著美中政策,誤導美國繼續以犧牲台灣人民來支持蔣介石政權,繼續邊緣化中國直到美國驚覺已失去主動權。之後在聯中抗俄的指導原則下,再度出賣台灣人民。

 

1946年,孱弱的老包威爾用最後一口氣對密蘇里大學校友演講,正是警告華盛頓的政客不要不戰而降,自限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老包威爾的警告至今依然是真知灼見。

 

※本文摘自《你沒讀到的美國:李中志的玉米田》(李中志著;玉山社出版)。作者為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教授、北美台灣人教授協會前會長。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