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印度舉辦的G20峰會既不是中國主場,又缺乏友善的背景進行外交敘事,習近平還不如「集中力量辦大事」。(圖為習近平2022年出席G20峰會/美聯社)
今年8月22日舉辦的南非金磚峰會結束不到一個月,攸關「全球南方」與發達國家之間對話的G20峰會,即將於9月9日印度的新德里舉辦。由於兩次峰會的成員有著高度的重疊,原先的金磚五國也同樣具備G20的身份,地主國印度也是金磚集團的核心成員。由於各國領導人在金磚峰會已有互動,已形同走過G20的會前會,中國在金磚峰會的議程又比G20能展現更強的能動性,並且更直接面對「全球南方」,以總理級別出席G20峰會似乎足矣。
在今年的金磚峰會擴容成員後,G20和金磚集團之間重疊的國家即將新增阿根廷和沙烏地阿拉伯,在G20的金磚成員數量看似足以與「七大工業國」分庭抗禮,甚至可另組人口與土地面超過全球一半的「開發中七大工業國」。由於國際秩序和意識價值的認知差異,「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rules-based international order)的G20與金磚集團的參與意涵更是截然不同。對中國而言,積極參與G20相當於認同西方自由主義的理念,以及承認美國主導戰後的國際秩序的現實,牴觸主張「東升西降」的主流氛圍,未來將以金磚峰會取代G20的功能性。
美國為了維持其主導地位,傾向於區分「全球南方」的成員屬性,並且以國際組織賦予其相應的身份和定位,藉此與地區性的潛在競爭者相互制衡,避免讓出現一個反西方的「全球南方」集團。例如:印度和中國的邊境問題,以及中國與南海周圍國家的立場,或是鼓勵土耳其和以色列增進關係以牽制伊朗。但是近年來卻遭受中國的部分反制,斡旋沙烏地阿拉伯和海灣國家與伊朗,以及近期在非洲的薩赫勒(Sahel)政變帶排擠法國的影響力。
2021年以來,中國陸續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以及全球文明倡議,雖然未曾言明其對應執行的計畫,卻是對應著西方的經濟、安全與意識形態領域,以中國自身立場進行回應與敘事,組織金磚會議就可取代G20在發展中國家相應地位的組織。今年8月份的金磚峰會,習近平便宣布,將會投注100億美元推動「全球發展倡議」,由於論述與資源已有定論,便無必要再出席本次的G20峰會。
相較於南非與中國之間關係親密,雖然印度是金磚集團的核心成員,但是並非與中國和睦相處的鄰國。中國可以在南非金磚峰會上幫地主做面子,但並無必要在印度的領土上幫穆迪彰顯國威,而且印度是金磚國家中,唯一跨足兩個相異秩序的成員。從地緣現實的角度來看,印度還和中國目前邊界未定最長,近日中印兩國的在地圖議題上的認知作戰,不過是邊境問題的延伸。
美中領導人的會面向來被認為是國際場合的重要議題,由於8月底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Marie Raimondo)訪中行程並無實質成果,中國甚至以華為新款手機Meta 60 Pro的成果,證實中芯已逐漸有能力突破美國的晶片管制。雷蒙多此行藉由美國企業的耐性已逐漸失去,美國政府也不會出售先進晶片予中國作為議題,暫時維持美中之間的事務性溝通管道,但是美中貿易戰的格局並未有本質性的改變,也間接宣示G20峰會期間已無「拜習會」的空間。
相對於美中關係的停滯,美印關係卻是快速增溫,由於美國需要拉攏印度在俄烏戰爭和印太戰略兩大議題上發揮作用,支持印度的舉措更勝以往。6月22日印度總理穆迪訪問美國期間,雙方強調「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的重要性,美國更主動提出國防、晶片和商業的合作協議,其中最能影響印俄關係的部分是軍事工業的合作。通用電氣與印度生產用於「光輝」輕型戰機的F414發動機,並允許美國軍艦在印度造船廠進行維修;今年上半年遭到中國制裁的美光(Micron Technology, MU)也將投資印度設廠,預估規模將超過8億美元。
近期美印合作最具備深層戰略意義的部份,在於印度承諾加入由美國主導的太空探索協定《阿爾忒彌斯協定》(Artemis Accords),並加強國家航空航太局和印度太空研究組織(Indian Space Research Organisation)的合作,此舉將大幅影響當前太空地緣戰略的權力結構。8月23日,美國在最後關鍵時刻幫助印度的月船3號(Chandrayaan-3)成功著落月球,更與印度太空中建立起相當於QUAD的安全架構,這些合作或將在G20中再度被提及,且變相擠壓中國在G20中的地位。
歐洲方面,義大利外長塔亞尼(Antonio Tajani)訪中前夕,總理梅洛尼(Giorgia Meloni)已多次提出退出「一帶一路」,若無法緩和義大利的退出意願,十月份的「一帶一路」論壇恐將冷場,中國目前只剩下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折衝。相較於印度舉辦的G20峰會既不是主場,又缺乏友善的背景進行外交敘事,還不如「集中力量辦大事」。
普丁已確定將出席「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歐洲主要國家的領袖勢必避免同台,至少法國和德國的領導人都沒有參加「一帶一路」論壇的計畫。如果中國無法退而求其次,邀集外長級的代表餐與論壇,中國將更難於年內建構適合協調俄烏戰爭的場合。
G20峰會之前,中國與日韓兩國之間的關係也未見顯著改善,中日韓峰會尚在協調的同時,美日韓的大衛營聲明,卻讓東北亞的區域安全機制的指向性更為明確。中國國內對於日本排放福島處理廢水的民族主義操作,更讓中日關係更為冰冷,如果不是上意指示,而是官僚「寧左勿右」的詮釋,也表示出即使要與鄰國開展議題,中國內部缺乏友善的背景和正向條件。由於美國和澳洲等印太地區盟邦多與日本站在相同立場,中國要以G20峰會為溝通平台的價值就更為有限。
面對諸多尚待解決的外交課題,G20的重要性和排序相對降低,在重整外交團隊與敘事口吻之前,非主場的外交場合不利於中國高層出訪。回顧今年5月西安展現「漢唐盛世」的中亞峰會,大舉集結開發中國家共舉「全球倡議」,恐怕才能是當前中國的政治優先工作。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候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