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奧許維茲—比克瑙比克瑙集中營:死亡列車的終點站。(照片:邱崇宇,後製:李明維)
五月五過端午!又到了紀念屈原大夫的日子,雖然現代人逐漸地遺忘節慶在人們心中的意義,卻在心靈層面多了一個不同的出口,連續假期、吃粽子美食和出外遊憩等,無疑讓長期累積的工作壓力得到釋放。
在波蘭或異鄉,華人不容易慶祝許多傳統節慶,包括端午節,但在異鄉工作、學習的我們,也盡可能的讓過節氣氛凝聚起來,這可說是一種小確幸吧!然而,說到端午佳節,龍舟是在這一日子裡具有代表性的特點之一,雖然在波蘭並不會過端午,但筆者依稀記得2013年臺北市購自波蘭的龍舟曾引起在臺灣輿論的軒然大波。
或許複雜,筆者仍好奇地想要了解當初購置4艘波蘭龍舟的動機,當臺灣一味地迎合「國際標準」的同時,是否思考過促進本就屬於自身的優良傳統?由於風俗民情的差異,在成就具體的意象時,本應不同。
既然談到了龍舟,也讓我們說說東、西方對龍,這個傳說生物的不同理解吧!
華人傳統上對龍的印象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存在,敬畏之心油然而生,西方對龍的印象,常見地是一種邪惡和佔有珍寶的形象,相反地是一種厭惡或是懼怕的心理。
或許這兩種心態上的本質雷同,那種害怕,是對牠的不理解,但也因為心態表現的方式不一,而塑造出對龍的具象的完全不同。筆者在3年前的今天,帶著探險的心情從烏茲(Łódź)來到了著名的波蘭城市克拉克夫(Kraków),在那裏,遇見不一樣的龍。
克拉克夫,是一座波蘭古城,也是一人文薈萃的文化之都,自1364年創校的亞捷隆大學(Uniwersytet Jagielloński),不僅是全波蘭最古老的大學,也擁有許多名人校友,例如天文學家哥白尼(Mikołaj Kopernik)、梵蒂岡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甚至是現任波蘭總統都達(Andrzej Sebastian Duda),還有詩人辛波絲卡(Wisława Szymborska)也曾在此就學過。
這座古城不僅是曾經的政治經濟重心,也是文化資產相當豐富的地方,或許這也是居住在這座城市的人民索引以為傲的地方吧!實在不是寥寥數語可以說盡的。
在波蘭,這裡應該是龍的故鄉吧!當筆者走逛到維斯瓦河(Rzeka Wisła)河畔時,瓦維爾城堡(Zamek Królewski na Wawelu)下方有一小型的觀光集市,這裡出現了一個龍的石雕塑像,筆者看著大夥都往塑像邊圍觀著,似乎在等著什麼事情發生。
突然間,從那隻龍的口中噴出了火焰!對於筆者,讓自己不禁會心一笑地是,遊客們在白天的等待,想必是永遠拍不到那團怒火的,筆者在那邊駐足了半個多小時,即使噴火表演相當頻繁,但除了肉眼,相機不易拍得清楚,此景只好留駐心中。
當然,既然到了克拉克夫,印象深刻的就是奧許維茲—比克瑙(Auschwitz-Birkenau)集中營,那部《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電影的一景一物,也活脫脫地出現在筆者這段旅程之中。諷刺地是,所謂「勞動換取自由」(Arbeit macht frei),一種到後來被不理性扭曲的觀點,讓種族幾乎滅絕的命運倒落在猶太人身上。
這裏便是那死亡列車載運的老老少少以血淚及時間證實的悲劇,現在這裡的遊客絡繹不絕,未曾經歷戰亂的年輕一代,或緬懷或尋找先人在此的足跡,或許不該沈重看待這段悲傷的過去,只是不由自主地令人感慨。
「這兩個集中營並不是最慘的,但卻是有名的。」一位旅者跟筆者這樣說,像這類的集中營,當時遍佈各處,實際慘況可想而知。
轉換個心情吧!若各位讀者想去親身體驗集中營,建議可先選擇到比克腦集中營參觀,下午3點後再搭區間接駁車回奧許維茲,如此一來,可不需在另外花費參觀費用,畢竟省下一筆導覽費,不過省錢之餘,筆者也強烈地建議大家能先做好功課再去體會是更好的主意。
波蘭等歐美國家對古蹟以及過去歷史的維護相當重視,不僅利用此一優點建立觀光特色,在城市介紹方面也由政府或私人(甚至是學生)收取少許費用或免費為遊客們進行導覽。
雖然在臺灣有許多觀光資源和不少特色,卻大多數犧牲在強大的政商利益之下。習慣速成的臺灣人,或許歷史所留下的足跡早已被磨滅,取而代之的,僅剩盲從與勢利。
以古鑒今或許老套,但借鏡於古,又有何不可?!「新」是好的,然「舊」也並非絕對的糟糕,畢竟這些歷史、文化及民間習俗皆是我們的根源,因時制宜,因地適用,因人而異罷了。
(編按:《上報》隔周推出《品嘗來自波蘭的味道》專欄,由目前就讀波蘭國立烏茲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Łódź)經濟學博士候選人邱崇宇執筆,他在當地記錄波蘭及其他中東歐國家的第一手觀察,供台灣讀者參考與反思。)
【編輯推薦】
【熱門影片推薦】
●紅毯時尚SHOW 坎城影展風光閉幕
●阿富汗汽車炸彈爆炸釀400死傷 多國使館被炸毀
●因應北韓飛彈測試 美軍測試飛彈防禦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