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萬安在雙城論壇中與上海市長龔正會面。(圖片取自蔣萬安臉書)
台北市長蔣萬安赴上海三天兩夜的雙城論壇,來去匆匆。儘管去之前國內各界曾有很多討論,一些人更特別提醒不要被中共統戰,看衰的心態不言可喻。可是回國後,國內對蔣市長此行的得失,卻似乎未見有太多的評論。
前幾天有位隨蔣市長前往上海的台北市政府首長傳來一則網路新聞,標題為「感謝蔣萬安带来的危機意識」。猛然一看此標題以為這是台北市政府小編歌功頌德,自吹自擂的傑作,但細看發覺竟是出自大陸的媒體對蔣萬安的讚譽。文中對蔣萬安的表現,提出包括「脫稿水準、親民形象以及個人氣質」等三項重點,並拿來批評中共的領導階層老化、僵化、油條化。認為中共體制內的幹部,若和蔣萬安相比,已經有點暗淡無光了。似乎蔣萬安此行非但沒被中共統戰,相反的甚至達到反統戰的效果了。
蔣市長此行以兩個城市間實質的市政交流為主,包括彼此在教育、醫療、低碳環保等的推動經驗分享,未觸及敏感的一中議題,謹守住直轄市長的分寸,不大放厥詞。卻又不忘懷對兩岸關係寄以期待,因此他提出「雙城好,兩岸就好」的主張,相信是可以得到兩岸大多數人所認同的。
蔣萬安在雙城論壇的致辭中,也很巧妙地以俞大維、張愛玲為例,將上海、台北連結起來,爭取情感的認同。一個是歷經抗戰、國共戰爭的軍人,一個是在華人世界享譽盛名的小說家。一武一文,但都在上海、台北留下重要的歷史足跡。這種詮釋的角度遠比空洞的「兩岸一家親」口號更深刻,更能引起共鳴。
以往在討論上海、台北印象時,很多人常會談到白先勇。可是蔣萬安卻完全避過,或許太年輕不認識白先勇,也未曾讀過他的小說。但既然知道張愛玲就不可能不認識白先勇,所以最可能的是蔣萬安的心思細膩。作為抗日名將白崇禧後代的白先勇,所寫的《台北人》一書是60年代寫雙城印象十分具指標意涵的文學創作。所收錄的幾篇短編小說,大都是描述大陸遷台外省族群,從十里洋場的上海過渡到台北的生活。在大時代變革中,個人的命運受到重大的衝擊,一些富商、高官,以及才子、藝旦,流連在酒店、舞廳中,細數明日黃花,而不勝唏噓,是夢懷故國而心靈飄盪的一代。但既已隨歲月逐漸凋零,就不應再成為這一代向前走的羈絆。蔣萬安自然不願意將之引為話題。
此外,不論是台北或上海方面,也無人拿蔣萬安的特殊身世─蔣家後代來作文章,僅聚焦在他當下的表現,展現的自信,以及對城市治理的抱負,兩岸關係共好的期待,這是十分值得肯定的。兩岸之間沒必要一直糾纏在歷史的恩怨情仇中,現在最重要的是往前走,少點政治意識型態的操作,多些經濟、文化的實質交流合作,這才是共謀兩岸人民幸福之道。
※作者從事環保服務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