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戰術型近程無人機」機腹下可外掛迫擊砲彈與巡飛彈(大圖),同時也可掛載救護箱(小圖)成為救難無人機。(合成畫面/朱明攝)
因應當前敵情威脅,建構不對稱戰力,中科院將偵蒐型「戰術型近程無人機」性能提升,構改在機腹下可外掛迫擊砲彈與巡飛彈,增加對地攻擊能力,同時也可掛載救護箱成為救難無人機,讓戰術型近程無人機成為多用途無人機。
「2023年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的國防館,中科院在「騰雲無人機及反輻射系列構型無人機」共展示11項裝備,從傳統偵蒐(打)一體,至目前群控(攻)及人工智慧應用,可讓國人充分瞭解國防自主之傑出成果。中科院展示的無人機由劍翔無人機研改成為「巡飛彈II型」攻擊無人機與車載發射車外,另外,由偵蒐型的「戰術型近程無人機的飛行載具」為強化其基本打擊能力,亦展示構改在機腹下可外掛迫擊砲彈與巡飛彈與救護箱。
構改後的戰術型近程無人機有雷射標定性能,有助於在視距外標定敵目標,將座標等數據回傳至部隊進行精準打擊;機腹構型是在無人機下方外掛類似彈鼓的裝置,讓無人機在緊急狀況下也具備基本打擊能力,就如同在俄烏戰場上建戰功、可掛載迫擊砲彈與巡飛彈。
根據軍方公布的資料,「戰術型近程無人飛行載具」機體長180公分、寬39公分、高55.7公分,速度每小時最高64公里、飛行高度最高1500公尺、抗風級數蒲氏抗風6級以下、機體重量25公斤、續航力6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