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將原本可耕種的農地,或者即使不耕種經濟作物的草原綠地、濕地上鋪設太陽能板,就讓土地失去生長作物,調節微氣候的功能了。(資料照片/攝影:蔣銀珊)
為了達到非核家園的理想,以風力能、太陽光電能為主的綠能,乃成為政府卯足勁,甚至不惜以較高成本大力推動的目標。但從各地常見有數十公頃的農地被拿來蓋太陽光電板,衍生的生態、人文衝擊,以及因之孳生的黑影幢幢。我們赫然發現,綠能竟成為地方派系要角趨之若鶩的禁臠。因此,我們不禁要問,所謂綠能,真的有那麼綠嗎?
過去我們將風力能、太陽光電能雖然都稱之為「綠能」,其實是一個籠統的概念,認為相對於傳統石化能源(油、煤)對環境較友善,也就是較綠的能源。而因為可以取代傳統能源,所以也被稱之為替代能源,或再生能源。
但綠能精確的定義應該要包括兩個要素,第一是來源可持續不絕供應,無耗竭之虞,因可可稱之為永續能源。第二是使用時不造成環境污染,故可稱之為潔淨能源。就第一項而言,風力能、太陽光電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勉強說或許是正確的,因為太陽、風來自大自然不會消失不見,可是要將自然界的太陽能、風能抓下來,經過轉換再傳輸到使用端的各種設施,所使用的材料、土地等,就是有限的資源,不是永遠不會壞,更非永無耗竭之虞。
就第二項而言,現行的再生能源設施,發電時不會有排放二氧化碳,也不會有廢氣、廢棄物等局部性的汙染產生。可是對自然景觀、土地、海洋等長期性、潛在性的環境影響,就很難說了。而排碳量也不能光是看使用時的狀況,也應該將包括生產、廢棄,全生命週期階段的總排碳量納入。太陽光電板使用各種金屬材料,以及玻璃、塑膠等,堪用年限約20年。因此廢棄之後,不論是處理還是回收再利用,這些排碳量也都應做整體的評估才合理。
太陽光電板若架在建築物屋頂或牆面,是將建築物外部的空間充分利用,且又發揮遮陽隔熱之功能,一舉兩得。但若將原本可耕種的農地,或者即使不種植經濟作物的草原綠地、濕地上鋪設太陽能板,就讓土地失去生長作物,調節微氣候的功能了。而且一擺就是20年,長期下來當地的環境生態將會產生巨大變化,如鳥、蛙、蟲、蝶等必須易地棲息。更嚴重的是,根本找不到合適的地點,因此嚴重破壞生物多樣性的自然規律。很遺憾的是,這部份鮮少人注意到。
當然,我們也必須用同樣的標準來檢視核電。就核電而言,發電時的碳排放量及空污問題雖然是較低的,可是核廢料的處理則是棘手問題。此外,核燃料(鈾礦)在地球的蘊藏量也是有限的,因此核能是否就是永續性能源,也有值得探討的空間。
凡事都是各有利弊,再生能源、石化能源之比較亦然。各能源政策中對於各項能源的適當佔比,應該顧及現實面量力而為。現在最大的盲點是,政府設定了一個設置容量的高目標(2025年前再生能源占比目標20%),但有限的國土環境是否足以滿足這些目標,也應有完整的評估,才不致造成佔用農地種電等偏頗的現象。
追求淨零排放的終極目的就是永續發展。永續發展有精準的學術定義,大家最熟悉的是聯合國十七項永續發展指標(SDGs)。用庶民的語言來說,就是「不妨礙後代子孫追求幸福,滿足當代人之需要」,也就是兼顧現在跟未來。更進一步說,人類與萬物生態必須共存共榮,所以,如果當代人過足了享受,賺飽了鈔票,卻留給後代滿目瘡痍,無法再耕種的大地,絕非永續發展。
※作者從事環保服務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