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炘煬本來有優秀的天資,理應有光明的前途,但一切都被他那自以為是的父母玩爛了,歸根究底源於兩個字:控制。(圖片擷取自作者臉書)
「神童」張炘煬的新聞,這兩天隨處可見,標題不是「10歲高考,16歲讀博,卻逼父母在北京全款買千萬豪宅」,就是「『混吃等死幸福一輩子』 神童博士廢了躺平啃老」之類,把他寫得像個見錢眼開、好吃懶做的不肖子。
我好奇看一下張炘煬受訪的影片,再翻閱多年前媒體報導,發現他真實的個性,其實跟標題予你的印象相距甚遠。若你認識從前的他,大概也會認同他現在的路。
生於1995年的張炘煬,10歲考入天津工程師範學院,13歲成為全中国年齡最小的碩士生,16歲獲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數學系取錄,成了最年輕的博士生。那時張炘煬接受採訪時說,曾要求父母在北京買房,才願意寫博士論文,令人議論紛紛。
成為博士生後,張炘煬花了八年時間,才在2019年拿到博士學位。他近日在訪問坦言,若以西方大學的標準來說,他是不應該得博士學位的。博士畢業後,他在寧夏當外聘教師,兩年前辭職。隨後搬到上海,目前沒固定職業,只跟朋友合夥接項目賺錢。
張炘煬現正租住每月人民幣2200元的房子,靠教書存下的5萬元已經花光。每兩三個月,父母就會主動給他打1萬元。他現在戶口只餘幾千塊,但不願意去打工,理由是打工不能得到財富自由,還要看別人臉色。他說:「時代變了,現在沒人會餓死,混吃等死反而能幸福一輩子。要是瞎創業瞎折騰,那才把自己折騰沒了。」
以上是近日媒體報道的主要內容,乍看之下,張炘煬似乎是個典型巨嬰,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思長進,對父母苛索無度,也辜負了家庭的期望。但要是你看過訪問影片,了解他的背景故事,就會發現玩爛張炘煬一手好牌的,恰恰是他那對控制慾超強,啥都不懂卻偏要指點江山的父母。
光是看張炘煬的名字,兩個「火」旁,已猜是根據八字五行取的,他的四柱多數欠火——查查他生日(1995年7月8日)的干支,果然沒有火。張父曾說,「炘煬」取「火旺」之意,希望兒子走出這一代的「平平淡淡」。張炘煬父母的人生有多「平淡」呢?原來父親是公務員,母親是小學老師。
從某個角度看,張的父母已完美實現了他們的願望,因為張炘煬的人生,從童年開始就十分「不平凡」。父母對張炘煬管教甚嚴,為免影響學習,某段時間不許兒子看任何電視,也不在家中接見客人。張父曾經出版一本《神奇的學習:10歲大學生張炘煬培養紀實》,大談自己培養張炘煬的經驗,書中提到他希望兒子專心學習,其他事物都碰不得,有次發現童年張炘煬在看《西遊記》,馬上就把它藏起來。
張炘煬多年前在訪問中談學習心得,其實只是應試心得。他說「數理化就得做習題,搞題海戰術」,學校發的資料只是一小部分,從外面買的習題和試卷才是他主要學習材料。這種學習模式當然是張父的主意,他在書中洋洋自得地說:「(張炘煬)高中複習階段做的習題和卷子,光賣紙張(3角5分1斤)就賣了100多塊。」
由此可見,張炘煬能夠跳級,主因似乎不在他有多聰明,而在父親有多壓迫。在近日的訪問中,張炘煬自爆跳級升讀初中時,成績很差,甚至排倒數第幾名,但父親仍然逼他跳級,考大學就靠瘋狂操練試題過關,成績也不算標青。張認為自己不算「神童」,因為後來已有比他更年輕的本科生、碩士生。
記者又問張炘煬,不跳級的話他能否考上北大清華,張想一想,答不大可能,「恰恰就是因為按照我這個智力,即使在一個理想狀態下,大概也就是一個985高校,非理想狀態下則是直接進少管所。」(關於張的智商,他自己在網上做過測試,大約是140。)
上了大學後,張炘煬終於初次感受到學習的自由,可以看自己喜歡的文史書籍。那時他還喜歡看周星馳電影,聽周杰倫、陳奕迅、王力宏和劉若英的歌,13歲大學畢業,張炘煬本來有一次真正「起飛」的機會,結果卻被他父親拖後腿,硬生生扯回地面。
張炘煬在大學的成績很好,深得教授歡心。有教授認為在德國唸研究院更適合他,熱心地聯繫了德國的大學。可惜德國學校規定14歲才能獨自上學,他年齡太小。大學老師於是勸他父親,不如先等一年,再送他到德國留學,但張父一口拒絕,堅持要張馬上做碩士研究生,大學老師很無奈,也只能由他。
因為父親的堅持,張炘煬錯失到德國唸書的機會,三年後只能留在北京讀博。人在北京,他很快注意到自己和當地孩子的差距:許多北京父母在孩子未出生前,已為子女安排一切,包括房子,「如果在北京連一套房子也沒有,博士畢業又有什麼用?」張炘煬於是研究北京房地產數據,選了一個當時價值200萬元,而父母又供得起的房子,然後要求他們買房,作為他順應父母意願留在北京讀博的條件。
經過一番周旋,父母最終沒有聽兒子的話買房,而張炘煬也選擇了妥協。現在那套沒有買的房,已漲價到一千萬了——這就是張炘煬心安理得向父母索錢的背景。他認為自己一直為父母而活,童年都花在應試教育,大學畢業後本來有鵬程萬里的機會,卻被父母莫名其妙摧毀,所以他覺得只要在一千萬元限額內,他都有權要求父母還給他。
十二年前,即他16歲成為博士生那年,他熱衷於北京房子、北京戶口,但現在他的想法完全相反,他不想要房子,「無業無房無貸一身輕不好嗎?你以為房本上的名字是你的,這房子真的是你的家嗎?」張炘煬坦承往日也有理想,但如今都忘記了,只向記者說:「理想這玩意好吃嗎?多少錢一斤?」
是否「神童」也好,張炘煬本來有優秀的天資,理應有光明的前途,但一切都被他那自以為是的父母玩爛了,歸根究底源於兩個字:控制。張炘煬說,感覺父母對他的控制慾,「超出了一個我認為合理的範圍」,更可憐是「他們什麼都不懂,卻要指點江山。」
中國千百年來都有「傷仲永」的故事,但如果你細心點看,每一個可悲的仲永背後,總有一個可恨的爸爸。他們蠢,但偏偏堅持控制一切——也許正因為蠢,才那麼喜歡控制——結果永遠是敲碎良玉、拔斷幼苗、糟蹋英才。中國千百年來停滯不前,不就是因為統治者或多或少都是一個張炘煬的父親嗎?(本文轉載自作者臉書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