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花蓮看世界──林道生與《全音音樂文摘》

李志銘 2023年10月01日 07:00:00
繼郭子究之後,同樣長居花蓮且為在地音樂教育貢獻良多的林道生(1934〜 ),他以阿美族民謠素材編曲的〈花蓮港〉,與郭子究譜寫的〈花蓮舞曲〉並列為最能代表花蓮的歌曲,卻相對較少受到一般媒大眾的關注。(圖片由作者提供)

繼郭子究之後,同樣長居花蓮且為在地音樂教育貢獻良多的林道生(1934〜 ),他以阿美族民謠素材編曲的〈花蓮港〉,與郭子究譜寫的〈花蓮舞曲〉並列為最能代表花蓮的歌曲,卻相對較少受到一般媒大眾的關注。(圖片由作者提供)

談到現今「後山」(花蓮)最具代表性的音樂家,許多人(特別是花蓮在地學子)的印象中大概都會想起早昔長年任教於花蓮中學、終其一生致力於音樂教育並以創作歌曲〈回憶〉和〈花蓮舞曲〉傳世、素有「花蓮音樂之父」美譽的郭子究(1919〜1999)。

 

影響所及,為感念他畢生為花蓮音樂奉獻,縣政府乃於2006年將其故居及花蓮高中部分校舍規劃為「郭子究音樂文化館」,並且每年都會固定舉辦「紀念音樂會」。

 

繼郭子究之後,同樣長居花蓮且為在地音樂教育貢獻良多的林道生(1934〜 ),他以阿美族民謠素材編曲的〈花蓮港〉,與郭子究譜寫的〈花蓮舞曲〉並列為最能代表花蓮的歌曲,卻相對較少受到一般媒體大眾的關注。

 

去年底,透過臉書社群串連的奇妙緣份,當時正開始著手編纂《李哲洋談樂錄》一書的我,意外地從《時代的回聲:林道生的人生樂章》這本傳記作者姜慧珍那邊連繫上了林道生的家屬後代,並且相約要找時間前去花蓮拜訪。

 

及至今年開春(三月),在彼此通信往來的初步安排下,我便隨同紀錄片導演李立劭(李哲洋之子)和他的工作團隊前往位在花蓮吉安鄉的林家宅邸,訪談拍攝早年曾長期支持協助《全音音樂文摘》(李哲洋擔綱主編)翻譯撰稿的前輩音樂家林道生。

 

《全音音樂文摘》的閱讀啟蒙

 

當天來到訪談現場,年近九旬的林道生,身體看起來還是相當硬朗、健談,他除了跟李哲洋同年(皆為1934年生)之外,兩人亦有同鄉之誼(出生於彰化),同樣也都是因家人遭受「白色恐怖」事件牽連的受害者(詳情請參閱《時代的回聲:林道生的人生樂章》與《李哲洋談樂錄》)。

 

根據史料記載,自1972年7月起,林道生開始為《全音音樂文摘》翻譯文章,及至1980年代後,由於國內音樂雜誌漸多、稿約不斷,林道生在《全音音樂文摘》的翻譯文章逐漸減少,直至1989年12月止。

 

在過去那個資訊匱乏的年代,林道生表示,藉由《全音音樂文摘》刊登的名曲解說和音樂家介紹等譯自日本權威音樂雜誌的翻譯文章,不僅作為當時渴望接觸音樂的年輕人汲取知識養分的重要來源(另外還有志文出版社的「新潮文庫」),更讓許多沒有機會出國的讀者從此打開了通往全世界的音樂窗口,能夠藉由這份小小二十四開的雜誌裡「周遊(神遊)世界各國」。

 

林道生指出,論其內容之豐富多元(裡面廣告幾乎很少)、文筆深入淺出而見解精到,這份《全音音樂文摘》實在是灌注了太多前人的心血在裡頭。

 

現今已年近九旬的林道生,身體看起來還是相當硬朗、健談。(圖片由作者提供)

 

除此之外,相較於早年同類型的音樂雜誌,由於《全音音樂文摘》的稿費行情算是相對較高,當時林道生為了多賺取稿費貼補家用,每一期都盡其所能地發表愈多數量的文章,但又不能讓讀者發現都是同一人撰寫,於是就預先準備好十個不同的筆名,以便隨時刊登使用,包括司徒本、宇文生、林聲、諸葛道、歐陽立、林樂欣等,甚至就連太太何勤妹的名字都用上了。有時你會發現在同一期雜誌的八、九篇不同文章作者,竟然全都是林道生的「分身」!

 

從大環境來看,對比於戒嚴時代的苦悶貧瘠,《全音音樂文摘》毋寧提供了林道生一個能夠與外界交流的窗口,每當他從花蓮到台北出差時,李哲洋總會熱情地邀請林道生到家中作客,也因此讓他認識了不少藝文界的朋友。

 

從原住民部落採集到各式音樂創作

 

平心而論,以往在學院體制內的台灣音樂史主流論述中,大多仍以資源豐富的台北都市為核心,相對忽略了像郭子究、林道生這些長期在地方(偏鄉)耕耘的音樂教育者/作曲家。

 

此外,當年與林道生同時期較為知名的作曲家(比如許常惠、史惟亮)幾乎都有海外留學的背景,而林道生只唸了四年師範學校畢業就去當小學老師,因此他在音樂方面的專業知識與技術,幾乎都是透過自學而來(這點也跟李哲洋一樣)。

 

自從花蓮美崙國中音樂教師退休之後,林道生在五十歲那年(1984)進入玉山神學院任教,並開始積極投入原住民文化習俗的田野調查,陸續跑遍全台二百多個部落,從事錄音、採譜工作之餘,林道生也順便記錄各原民部落的口傳文學和神話傳說,先後出版《台灣原住民族口傳文學選集》、《原住民神話故事全集》、《原住民神話與文化賞析》等相關著作。

 

林道生創作出版的樂譜集,作品涵蓋獨唱、合唱、清唱劇、室內樂、管弦樂等多種曲式。(圖片由作者提供)

 

向來喜愛作曲的林道生,即使到了晚年退休之後也依然創作不輟。他深入原住民部落採集傳統歌謠,並以此為基底進行創作,作品涵蓋獨唱、合唱、清唱劇、室內樂、管弦樂等多種曲式,主要作品包括管弦樂曲/合唱曲《林田山煙雲》、管弦樂《花蓮港序曲》、《太魯閣交響詩》、《小鬼湖之戀交響詩》、《馬蘭姑娘鋼琴協奏曲》、古箏獨奏《馬蘭姑娘》、古箏合奏《鄒族祭歌》。其中《林田山煙雲》與《花蓮港序曲》更於2020年入圍第31屆傳藝金曲獎最佳編曲獎。

 

現今在YouTube網路平台所能找到關於林道生的音樂作品影音紀錄,全都是由林道生的小兒子林恆毅(他同時也是花蓮高中的物理老師)率領指揮花蓮交響樂團演奏上傳的成果,有興趣的讀者聽眾隨時皆可上網聆聽。

 

※作者於1976年生於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具有天秤座理性的冷淡與分析傾向。平日以逛書店為生活之必需,閒暇時偏嗜在舊書攤中窺探歷史與人性。同時喜好蒐集黑膠唱片、聆聽現代音樂及台語老歌。著有《半世紀舊書回味》、《裝幀時代》、《裝幀台灣》、《裝幀列傳》,書話文集《讀書放浪》、《舊書浪漫》、《書迷宮》,以及聲音文化研究《單聲道:城市的聲音與記憶》、《尋聲記:我的黑膠時代》、《留聲年代:電影、文學、老唱片》。新作《藝術與書的懷舊未來式》於2022年十月出版問世。目前專事寫作。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