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透過超軍事能力展現「極限思維」,與俄國相似,皆是為了對外回應結構性的外部壓力。(中國海軍福建號/圖片取自微博)
今年9月以來,解放軍提升常態化活動的極限,突破原先在西太平洋活動的底線。北部、東部和南部戰區個別的演練強度和難度在短期內大幅提高,看似不受火箭軍高層與國防部長李尚福的人事變動影響,不只如常運作,還能對外回應對中國外交的不滿。無論是各項年度排定的演練科目,或者是回應美國在印太地區強化多邊合作的極限行動,解放軍走向去結構化的過程呈現強烈的個人意志,更加將權力集中於中央軍委會的核心。
1.中國已有能力兼顧多重任務
9月初於黃海海域傳出的核潛艦事件雖然難以證實,但是9月14日「美日韓仁川登陸73週年」的演習行動,卻是鄰近北方戰區的青島和旅順。即使面對美日韓聯軍近在國門,近距離地對青島的海軍保障基地形成壓力,但是山東號依舊離開母港前往西太平洋,更是在大國政治不願示弱的表態。美中雙方彼此列陣以待,卻也同時進發對方的第一線海域,中國已有能力兼顧防守國門,同時分兵遠洋與美國互不相讓。
解放軍以行動展現能夠在西太平洋的廣大海域上,同時以有限的艦艇扼守黃海國門,同時在東海和台海周邊發動百餘架次以上的軍機活動,甚至還能往關島方向前進,並轉向南太平洋。再加上近日解放軍在福建東山島附近的大規模兩棲演訓的一系列連續行動,是為展現分別應對西太平洋場域的能力,目的是要呈現中國已有能力同時阻絕美軍快速馳援,同時嚇阻駐日韓的美軍亦不能輕舉妄動,讓台灣提前感受獨自應敵的壓力。
2.極限思維回應外交壓力
對於航空母艦編隊運用尚不如美國成熟的解放軍海軍而言,9月份在西太平洋地區的行動,是繼今年4月份之後再次的攻守同步調度。解放軍航母編隊在台灣東部海域的活動並不是只有單一目的,已超越原有的區域性的反介入與拒止能力,這次的對象更不只有台灣,更是對美日韓大衛營峰會聲明的強烈回應。
若觀察中國在今年下半年陷入經濟與天災的衝擊,以及近兩個月連續的兩個颱風更造成中國嚴重的災情,中國的政經情勢並非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但是解放軍仍然能照表操課,在半個月之內展現三大艦隊的聯合行動,持續以「極限思維」與「底線思維」的辯證發展,展現底線狀態下的極限行動能力。只要北京高層一聲令下,軍事行動的決心不會受到個別的人事,或是經濟社會問題的影響。
3.以行動重申「安全不可分割原則」
中國透過超軍事能力展現「極限思維」之舉,本質上是對於「安全不可分割原則」的堅持,其思維與俄國相似,是為了對外回應結構性的外部壓力。美國與盟邦的網狀結構更為緊密,「全球南方」的議題又被印度分食,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是對內外表態的必然之舉。另一方面,美國對於台海問題的介入已造成中國的不安全感,因此試圖以局部性的軍事壓力改變現況。與俄國相異的是,中國並非要發起衝突,而是為促成各國重啟對話,以軍事壓迫提醒各方對於安全的共同認知。
4.施壓分化各國 重啟個別對話
中國基於冷戰時期對東亞各國的理解,美國的印太地區盟邦並非是西伐利亞體系的安全社群,而是基於冷戰遺緒的後殖民關係,難以形成與北約各國一般強烈的身份認同。從現有的軍事能力對比來看,解放軍也未有能力發起全面衝突,軍事行動的目的是為分別與美國建立更好的對話條件,以及與日韓重啟東北亞峰會的溝通架構。。
10月份的中共建政和福建號海試在即,對於台灣在內的第一島鏈地區的態度恐怕將持續強硬,若未能得到美日韓的具體讓步,或許將以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在台灣周邊區域進行「國慶閱兵」。「日韓有事即台灣有事」的構句,未來同樣也影響台灣與周邊國家的安全關係與互動。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候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