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否代替美國領導全球對抗氣候變遷?照片為今年4月在美國佛州(Florida)的川習會。(湯森路透)
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全球對抗氣和變遷的行動頓時群龍無首。《時代雜誌》(Time)指出,世界碳排放第一的中國,可能為了角逐國際霸主而選擇接下美國的棒子。儘管資料顯示中國確實有潛力,但在真正開始領導各國之前,其國內還有許多障礙要先克服。
6月1日,美國向世界投下了一顆震撼彈。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在白宮的玫瑰花園正式宣布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
川普提到:「為了履行我保護美國及美國人的重要責任,美國將退出巴黎協定並展開協商,(之後)重新加入巴黎協定或對美國公平的全新協議。」
作為世界碳排放第2大的國家,美國的退出無疑是對其他195個締約國的一大打擊。環境學家們批評,川普的「美國優先」政策可能將世界的貧窮人口更推向困境。
為了當班長 得先當環保股長
然而美國退出後,又該由誰來領導世界各國對抗氣候變遷?外界普遍認為歐盟是繼美國後最佳的領導者。然而,《時代雜誌》報導,基於國際地位的考量,中國也有可能接棒。
過去,中國對於氣候變遷的議題多採取消極的態度。但到了今天,為了超越美國並成為國際的霸主,中國可能選擇扛下領導重擔。
今年1月在瑞士達沃斯(Davos)所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中,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演講時說道:「《巴黎氣候協定》符合全球發展大方向,成果來之不易,應該共同堅守,不能輕言放棄,這是我們對子孫後代必須擔負的責任。」
儘管習近平在演講中肯定《巴黎氣候協定》的價值,但無法忽略的是,無論是在國內或國外,中國長期為環境汙染的一大兇手。
《時代雜誌》指出,目前中國是世界碳排放量最高的國家,此外國內嚴重的霧霾可能導致全國3分之1人口的死亡,另外還有嚴重的水資源汙染。也因此,如果中國想要領導全球對抗氣候變遷,它必須先正視自己製造的各項污染。
儘管改變現狀看似艱難,仍有學者認為中國有潛力領導全世界對抗氣候變遷。
「以短期講,這非常困難。」澳洲拉籌伯大學(La Trobe University)教授比斯雷 (Nick Bisley)表示:「但象徵性地來說,中國正處在一個很好位置,它可以利用美國離開所騰出的空間。」
是汙染大國 也是綠能產業大國
觀察中國在再生能源的投入,或許確實有領導的潛力。2016年,中國成為世界再生能源最大的投資商,投資總額高達3200億美金,並雇用了所有再生能源產業中40%的員工。
跟川普的觀點不同,對中國來說「環保」不會消滅反而是增加工作機會。《時代雜誌》報導,全球810萬的再生能源相關產業中,中國就佔了其中350萬個,反觀美國則只有不到100萬個。
在接下來,世界最大的太陽能農場將座落於中國青海省,最大的風力發電廠則將位於甘肅省。另外世界前6大的太陽能設備製造公司中,有5家來自中國。
國際氣候組織(Climate Group)的大中華區負責人吳昌華表示「整個國家正在團結以去發展更環保的產業」。
Come to Zhenjiang and be part of the most impactful low carbon tech Roadshow since Paris. https://t.co/aLOqstGfjQ; https://t.co/abkEckNUxh
— Changhua Wu (@ChanghuaWu) 2016年9月8日
《時代雜誌》提到,在中國所推行的「一帶一路」中,「路上絲綢之路經濟帶」遍布中亞多國中亞、西亞、北非,由於這些地區日照充足,再加上一帶一路的資金挹注,許多國家有望成為中國再生能源科技的輸入國。
想領導全球 得先以身作則
但在接下領導世界對抗氣候變遷的任務之前,中國首先得先面對國內的問題。
中國高度仰賴煤礦提供能源,相較於天然氣,燃燒煤礦產生更多的溫室氣體及空氣汙染。根據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2016年的資料統計,在全國的能源供給中,有超過三成來自於煤礦,燃燒煤礦所產生的二氧化碳佔了全國排放量的80%。
儘管因為發展趨緩,中國國內近期的煤礦和石油消耗有下降的趨勢。但實際上,為了降低產能過剩的問題,中國仍不斷得向海外輸出化石燃料,也因此中國推動環保的決心仍備受外界質疑。
這並非想改就能改的問題。以美國的經驗為例,其國內傳統能源產業牽涉到許多財團及勞工的利益,這些利益往往成為政府推動改革的阻礙。如果中國政府貿然改革,勢必將影響其國內許多勞工的生計。
「一部分的問題是如何處理人民生計的議題。」吳昌華表示:「這是一個很艱困的挑戰,但政府將不會逃避,這需要運用其高深的智慧來去取得正確的平衡。」
【編輯推薦】
遊走自由與保守間 愛爾蘭選出首位同志總理
【熱門影片推薦】
●對政府失望透頂 英國選民不寄望國會大選
●不只俄羅斯 美國前國安顧問也跟土耳其往來
●王丹專訪:避談性向 同婚釋憲」通過是平等價值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