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科學家摘諾貝爾桂冠後 生產力反而降低

洪毅 2023年10月02日 20:46:00
諾貝爾獎的巨大影響力,讓獲獎後的科學家通常不會只活躍在自己的領域中。(美聯社)

諾貝爾獎的巨大影響力,讓獲獎後的科學家通常不會只活躍在自己的領域中。(美聯社)

0諾貝爾獎各獎項得主本周將陸續揭曉,而一份最新研究指出,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之後,發表的論文數,以及論文被引用的次數都減少,顯示摘下桂冠除年齡問題之外,也反映出獲得科學界至高桂冠後對人生的改寫。

 

紐約時報報導,史丹佛大學流行病學家艾歐尼迪斯(John Ioannidis)率領的團隊,8月在《皇家學會開放科學》(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 期刊發表研究報告,試圖量化重大獎項是否推動科學進步,研究小組分析72名諾貝爾獎(Nobel Prize)得主與119名麥克阿瑟獎(MacArthur Fellows Program)得主,在得獎前後3年的發表的論文數,以及論文引用數,結果發現獲得這兩種獎項後,並未使科學家的生產力或影響力上升,不少案例甚至是下降的。

 

 

生產力與年齡有直接關係,42歲以上的科學家獲獎後,發表的論文數及論文被引用數,均低於41歲以下的獲獎科學家,而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後,在自己的領域貢獻下降,也可能與獲獎幾乎等於登上人生巔峰,成為舉世矚目的人物息息相關。

 

 

以探索黑洞奧秘榮獲200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吉茲(Andrea Ghez)表示,獲獎代表要背負與世界領袖相等的巨大責任,例如她必須時常為闡揚科學及促進學術界性別平等而發聲,但這兩項並未被納入論文或被引用。

 

西北大學商學院教授王大順(Dashun Wang)則說,成為某領域關鍵人物的代價,就是獲獎者會覺得自己在該領域已達頂峰,會想要嘗試新的東西。

 

不過,艾歐尼迪斯也坦承,只用論文和引用數量來衡量生產力有其局限,只講述故事的一部分,這些得獎者「在科學及社會上,還留下了很多重要的足跡」。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