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變發生的場所。(桃園市政府提供)
2023世界客家博覽會台灣館新竹市展區以「客家煉金術」獨特主題,展現從丘陵移動到城市中打拚的客家人,拚搏且極富創意的思維,拆解固有的形式融合更多的元素,成為積極適應轉變的群體,將荒地化為良田,又與其他族群共同將田地轉型成工業,而後帶來先進科技突圍的機會,一次次為新竹市帶來質變與提升。以「質變的客家」、「客家的質變」為主軸作為展場的核心,認識在地的產業與客家生活地景,並於展場中創造質變的感官衝擊。
「客家煉金術」分為3處子展區,第一展區序幕自幽暗的黑牆廊道開始,講述黑金町鐵道故事,描繪著山線鐵道路網之間,竹苗地區客籍工作者奮鬥的痕跡。新竹客家人與鐵路的淵源,可從清領時期修築台北到新竹路段的鐵路工程說起,參與鐵路修建工作可領取相對穩定的酬勞,許多客家人不畏懼辛苦且粗重的工作,選擇投入鐵路修築工程。西元1935年,新竹段鐵路開發,吸引鄰近客家人口匯聚,因而形成職業及族群之特色聚落。
清領時期,淡水廳設治於此,成為北台灣重要的政治經濟中心;日治時期,新竹州地區發現工業原料矽砂與天然氣等資源,因而成立天然瓦斯研究所等機構。二戰後百廢待興,1950年代新竹躍升為玻璃重鎮。在出口導向政策下,新竹多家工廠投入聖誕燈飾製造,使台灣在1970至1980年代成為「聖誕燈泡王國」;1980年,新竹科學工業園區設立。從日治到近代,新竹市持續吸引了許多鄰近苗栗縣、新竹縣客家人口移入,城市轉型提升的過程,客家族群都參與其中。
第2展區「質變發生的場所」,這是一部8分鐘投影音像作品,並以新竹市歷史演進為藍圖,透過即時程式視覺呈現鐵路、天然氣、玻璃、化工、高科技產業的變遷,每一階段都象徵著新竹市的創新與堅韌。體驗者能透過觸摸牆面和走動與作品互動,每次接觸都會觸發不同的影像變化,讓歷史的每個階段活耀起來,結合觸覺、視覺和聽覺的體驗,期待將新竹市的發展史賦予當代生命。
第3展區則是闡述「金山面」客家社區的故事,在新竹地區的開拓史中,台一線、鐵路縱貫線與高鐵路線規劃均經過多個客家聚落,這些不同年代開通的交通建設,不僅大幅改變了傳統客庄的地景與文化紋理,同時也帶來更多對話、交融的機會,而新竹科學園區所在的金山面,便有了高鐵為老樟樹和伯公廟改變軌道的動人故事。
當年高鐵劃定路線,軌道預計穿過「風空聚落」,得強制砍伐或遷移數棵百年以上的老樹以及伯公廟。廟宇雖然占地面積小,卻是當地居民重要的心靈寄託,眾人透過座談會、導覽等活動表達心聲,迅速串聯與擴散,展現敬天愛物的客家精神,西元1998年高鐵董事長拜訪風空聚落,決議更改路線,留下時速300公里為300歲老樹繞道的美談。此次也在展區特地複刻一棵樹,以紀念當年那段客家聚落的努力和歷史。
2023世界客家博覽會展期自8月11日至10月15日,共規劃世界館及台灣館2大主展區,還有8大副展區、17個衛星展區;其中臺灣館位在中壢區領航北路一段99號,而世界館則位於中壢區領航北路一段100號,開放時間週一至週四為上午10點至晚上7點,週五至週日則是從上午10點開放至晚上9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