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藍白合」到「藍白鬥」,從「藍白鬥」到「藍白拖」,未來不知能重新走回「藍白合」的初衷,還是「藍白破」的收場?(攝影:張哲偉)
在幾乎沒什麼人注意到的時候,國民黨與民眾黨的總統參選人都已經分別完成了「訪美之旅」;只是侯友宜和柯文哲兩人在論述上都缺乏新意,而導致沒有引起多大的討論,遑論「加分」。而在深藍支持者千呼萬喚下的「藍白合」終於登場,似乎即時挽救了侯與柯日漸下滑的聲量──但無論「侯柯」或「柯侯」的排列組合,恐怕都不會是藍白支持者期盼的「Dream team」,而是各方心懷鬼胎下的「組合肉」。
「藍白合」從雙方陣營事先不斷的放話叫陣,到了實際首次上了談判桌,卻因為彼此對「民主初選」與「整合民調」的當場與後續爭執不斷,而變成了「藍白鬥」。藍營的主將是向來手下不留情的「金小刀」,白營則是當年親眼「國親合」慘況的黃珊珊,雙方都是「主戰派」出馬,對於「合」的誠意讓人更在心中打下大大的問號。
藍白對如何「整合」缺乏共識,又開始指控起對方缺乏真心,白的認為藍想要藉接下來的73個區域立委登記「展現組織火力」;藍的指責白想要等柯文哲私下跟郭台銘眉來眼去,想最後逼國民黨支持者棄保──於是,「藍白鬥」又變成了「藍白拖」:雙方都指控對方在「拖」、故意想要造成談判破局,為的就是不想讓自己變成萬一「藍白破」之後,要負上政治責任的「禍首」。
奇怪的是,「藍白合」首先最應該注重的是「理念」,不管是柯文哲、侯友宜還是朱立倫都是如此說。但「藍白合」都快變成了「藍白破」,迄今仍不見柯侯兩方針對治國理念或未來藍圖有過任何「交鋒」。沒人知道「藍白合」到底在哪些議題上有共識,甚至不知道他們除了「要執政」以外,執政之後到底要做什麼?連關乎國家治理最重要的職位「閣揆」,如今都成了藍白兩邊拿來討價交換的籌碼──宛如菜市場裡的商品,讓人感到既可悲,又不可思議。
柯文哲和侯友宜可能忘了,他們選的是總統,但選戰都倒數不到90天了,兩人卻還沒有任何完整的國家治理論述與政策出爐(相較之下,賴清德的「國家希望工程」已來到第六場);藍白兩黨都不缺乏智庫或「國政顧問團」,卻連最基本的彼此對話或對社會溝通都沒有做──「藍白合」到底是基於什麼共同目標?過去國民黨只說得出是要「下架民進黨」,但現在連這個口號柯文哲都否認不想說──請問「藍白合」到底還剩下什麼?如今的「兩黨合作」都已經是這樣空洞匱乏、千瘡百孔了;又要人民如何期待所謂的「聯合政府」,能不荒腔走板、只剩交換與算計嗎?
「藍白合」不談理念、不提政見、缺乏對話,又沒有互信,只是一直在糾結「誰正誰副?」、「怎麼用(自己認為有利的)民調決勝負?」、「誰當總統、誰組閣?」──說穿了,就是赤裸裸的資源喊價與政治分贓,雙方想要的都只是如何利用對方,讓自己在2024年的選戰中「得利最大化」。選不贏的話,侯朱都要預先設下未來的後路,柯文哲則開始做起「關鍵少數黨」的美夢;選得贏的話,那就是一場比現在更刺激、凶狠與無情千百萬倍的狼爭虎鬥。這齣原本讓許多人引頸期盼的「藍白合」強檔大戲,卻越演越被人看破手腳,發現根本就是老派政治的密室分贓,與腐敗軍閥的地盤爭奪而已。
從「藍白合」到「藍白鬥」,從「藍白鬥」到「藍白拖」,未來不知能重新走回「藍白合」的初衷,還是「藍白破」的收場?至少可以肯定的是:「藍白X」的過程裡,已經讓人充分見證了兩個黨是如何毫無價值理念、只為權位分配與個人算計的真面目。
侯友宜曾以「切豬肉」來比喻「藍白合」:「要切多一點給別人,這樣人家才會來買」,也曾說整合是要「將國家擺在第一,第二是政黨,第三才是個人」。但如今看來,「藍白合」的考量重點「第一是個人得失,第二是權位分配,第三是政黨未來」──完全看不到「理念」,遑論是「國家」。「藍白合」用「切豬肉」來比喻非常恰當生動,只不過,就算最後真的能「分配」妥當、談出結果,這樣拼湊出的「藍白合」也是一塊缺乏營養價值、不明添加物超多,甚至散發出老派分贓政治的腐臭味道的「組合肉」。
※作者為政治及文字工作者、前陸委會機要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