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在業界的份量,使得遭到調查產生的餘波非同小可。(資料照片/美聯社)
鴻海旗下富士康遭中國官方調查稅務及土地利用等,原因眾說紛紜,但對整個中國而言可能是弊大於利,進一步削弱在中國經營的吸引力,促使代工製造業者加速轉移到中國以外的市場。
華爾街日報報導,富士康遭調查未有進一步細節,據觀察人士分析,此舉除了向投入台灣總統大選的鴻海創辦人郭台銘發出警告,也可能是不滿富士康將部分業務轉向印度等其他市場,但不論是什麼理由,都讓外界驚訝,因為富士康是長期與北京當局交好的企業,更是為中國創造最多就業機會的企業之一。
中國此舉也會加速代工廠商及其客戶多元化經營,從中國轉往其他市場,業業界更擔憂如果蘋果(Apple)及供應商在中國是不安全的,那幾乎不會有人是安全的,因為蘋果被視為美中經濟夥伴關係的基石,此事件會嚴重削弱中國國家資本主義模式的可預測性。
Heard on the Street: China’s surprise investigation into Apple supplier Foxconn may be intended to send a message. The one Apple and its suppliers actually receive might do China more harm than good. https://t.co/c4ctshMQTm
—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WSJ) October 30, 2023
今年上半年,美國75%的智慧手機從中國進口,低於2021年的85%;去年7月到今年6月,美國已有5.3%的智慧手機來自印度,遠高於前年同期的0.8%。隨著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升高和去風險化的呼聲,蘋果等跨國公司積極分散在中國的業務,而富士康在中國的投資經歷2010年代初期的巨幅增長後,2018年開始減緩,富士康並計畫明年在印度生產2000萬支iPhone,相當於去年全球總出貨量的10%。
促進供應鏈「去風險」的推力,始於2018年的美中貿易戰,以及新冠疫情「清零」政策的影響,還有台海等地緣政治因素等;而進程緩慢的原因,是新建廠房的鉅額成本,以及需要時間才能達到規模經濟而營利等。
電子製造商有充分的經濟誘因,只要在中國的投資報酬率沒有受到打擊,就不會太快將供應鏈撤出中國,但如果富士康或類似業者被北京當局懲罰,或是陷入政治或安全困擾,這些製造商可能選擇加速撤離中國。中國今年的外國投資額直線下降,現在中國最不需要的就是進一步打擊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