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柯文哲等總統參選人 應正視能源轉型的三個基本事實

鄭泰鈞 2023年11月02日 07:00:00
台北信義新城社區,屋頂光電總裝置容量147KW,不僅防漏、遮陽、降溫、省電,每年約近100萬電費收入,還可分紅。 (梁家瑋攝,地球公民基金會提供)

台北信義新城社區,屋頂光電總裝置容量147KW,不僅防漏、遮陽、降溫、省電,每年約近100萬電費收入,還可分紅。 (梁家瑋攝,地球公民基金會提供)

近日(10月28日)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參訪台南沿海漁電共生案場後,隨即透過臉書表示:「為了意識形態……,到底要犧牲多少農地跟生態環境」、「錯誤的政策,比貪汙更嚴重。」此言論一曝光,截至目前為止吸引約1.5萬人按讚,約數十則相關新聞報導,「太陽光電即社會亂源」的刻板印象,恐怕已烙印在人民心中。

 

經濟部及農業部立即回應表示,柯文哲所參訪並非漁電共生案場,並援引水產試驗所的試驗結果,表示漁電共生案場尚能維持70%以上的產能,同時強調台灣產業急需再生能源而非核電,來回應柯文哲當前的批判。

 

看到這裡,相信民眾不禁要問,再生能源到底在吵什麼?太陽光電真的傷害了農地和生態嗎?如果發展光電是錯誤的政策,那台灣要用什麼能源?

 

地球公民基金會,身為長期關心能源轉型發展的環境保護團體,我們認為,現階段台灣有8成民意支持發展再生能源,以能源轉型對抗氣候變遷,面對如此重大的議題,各黨總統候選人應縝密提出政策規劃,拿出建設性的提議博得民眾認同,而非輕率挾持流量,煽動支持群眾打烏賊戰。無論是柯文哲,或是執政黨及其他在野政黨,均應先將能源政策的評議,建立在以下三個事實基礎之上,才不致悖逆人民意志,毀壞民主討論的基礎。

 

事實一:8成台灣民意支持以能源轉型對抗氣候變遷,總統候選人勿流於謾罵批評

 

根據2023年臺大風險中心「2023淨零轉型民意調查」指出,逾9成受訪者認同已經「感受到氣候變遷的衝擊」,而更有8成以上的台灣人,支持「台灣應該積極推動能源轉型,否則後代子孫將面臨嚴重氣候災害」。

 

全球超過200個團體一同連署,主張「我們共享的未來是綠能而非核能」。(圖/全國廢核行動平台)

 

這說明了再生能源的發展早已是台灣社會的共識,再生能源發展宛如國防外交,是攸關國家存亡的重大公共事務,已獲得千萬人支持,亟待政治人物提出具體政策回應。

 

這也意味著,目前的主流民意,支持以再生能源發展,以友善環境的角度思考自身的用電需求和責任,並有意願採取作為,不再僅停留在氣候變遷的憂患意識,更能藉由家戶裝設太陽能板等行動,貢獻屬於自己的一份心力對抗氣候變遷。

 

因此,柯文哲所謂「為了意識形態……,到底要犧牲多少農地跟生態環境?」等語,其實忽視了當前的主流民意,就是希望以環境永續的意識,取代過去的高汙染、高耗能的開發意識,也忽視了自己作為總統候選人,理應提出具體的建議和更佳的轉型機制,邀請民眾參與討論,不應輕率貼上標籤,淪為政治人物謾罵的選舉戰場,錯誤的能源政策討論,比光電亂蓋更嚴重!

 

事實二:光電爭議複雜,不管誰當總統,皆需面對至少四個面向的問題

 

能源轉型為民意所趨,已是既成事實。的確,我們無須否認,台灣自2016年推動再生能源至今,的確有許多成功或失敗的經驗,也聽聞諸多地方不肖業者趁著申設機制尚未完整確立前,任意尋租獵地,造成農漁業者人心惶惶。

 

花蓮、台南、苗栗三縣市地面光電課題與挑戰。(製表/地球公民基金會)

 

然而,上述弊端,多半在中央政府積極投入資源,建立如「環境社會檢核」等治理機制,與民眾開始展開溝通協調後,緩和箇中不少的爭議。因此,光電個案的失敗、執行政策的一時失察,不應該用來全盤推翻民間團體、政府和地方利害關係人的努力,反而應該在第一線實際政策執行的經驗基礎上,因循再生能源發展的民意,繼續前行。

 

地球公民基金會於7月時,召開「地面光電實地調查--光電發展須兼顧國土規劃、生態保育、農漁產業及公民參與記者會,公布針對苗栗、花蓮、台南等三縣市及其它縣市等地面光電案場的田野調查報告,我們進行實地現勘、利害關係人訪談、參與審查會議與文獻蒐集,梳理光電開發程序。

 

這一年期的考察下來,我們發現,地面光電的裝設,由於高度依賴環境,因此必須考量地形地貌、土地區位、傳統領域、野鳥棲地、農漁業生計等錯縱複雜的問題,真實的爭議不僅只有自然環境,也包含地區的產業、文化及利害關係人的觀點,這代表民眾並非完全「反對光電」本身,而是反對在「在不合理的地方」蓋光電。

 

我們當時即呼籲政府,有義務說明能源轉型在「國土規劃」、「生態保育」、「農漁產業」、「公民參與」等四面向的作法,建立充分的資訊公開及公民參與平台,讓社會各界不同價值與觀點獲得交流與理解。

 

因此,各組總統候選人提出能源見解時,應拿出候選人高度,先做好政策功課,而非簡單化約為「錯誤政策」。

 

事實三:2030年各黨再生能源目標至少25%以上,企業亟需再生能源而非核電,全國都在同一條船上

 

其實,再生能源發展早已是跨黨派國家級共識,尤其,企業加入RE100所需要的是再生能源而非核電,轉型時程十分緊迫。

 

高雄左營的建築屋頂設置的光電系統。RE100企業所需的是再生能源。(圖╱地球公民基金會)

 

前些日子,各黨均端出能源政策牛肉,皆提及再生能源佔比應逐年提高,只是比例不盡相同,2030年各黨目標再生能源佔比約為27%(國民黨)、30%(民進黨)、30%(民眾黨,原40%),而現況僅8%左右,仍需全國上下一起努力才可能達成。​

 

這意味著台灣的再生能源發展已是跨黨派的「國家級議題」,而非政黨間的政治角力場。我們期待各政黨應在如何讓再生能源的發展更公平、對環境衝擊更小的前提下,以審慎、開放、合作的態度進行討論。​

 

尤其,民眾黨在今年8月時,更以再生能源佔比40%的高標準,來作為政策的宣傳,當時遭遇外界質疑時,仍鬥志高昂地反擊:「再生能源要達到40%是相當困難……,但恐怕是未來台灣必須發展的戰略方向,故先設定目標,再努力達到。」(目前調整為30%)

 

既然是「努力達到」的課題,柯文哲近日僅僅走訪了幾個魚電共生案場,卻大張旗鼓地指出「錯誤政策比貪汙嚴重」之說,恐怕是以今日的柯文哲,反對過去的柯文哲,更一竿子打翻民間團體、地方民眾、政府單位等長期在再生能源議題上的溝通與努力,讓人費解、氣餒。

 

2050淨零是台灣共識,候選人應謙卑面對民意,討論政策不應捕風捉影、誤導大眾

 

地面光電發展,改善法規機制、提出選址區位條件等,引導國家再生能源發展,這是執政黨本應一肩扛起的責任,近幾年來,民間團體也不曾吝於給予指教和批評,遇到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才是公共領域長遠健全發展的模式。

 

另一方面,好的政治文化的養成,也非常需要在野黨的合情合理的監督,針對事實發言,扮演和公民平等交換意見的政治團體,並以人民為主體,促成民間社會、公民社群由下而上的參與,並共同建構理想的能源轉型模式。

 

我們期待促成更具有社會共識的光電發展,然而各黨總統候選人言論若不加以節制,站在高處捕風捉影,用以偏概全的謬論誤導大眾,卻不曾參與民間社會的爭辯,這不僅是棄民意於不顧,更可能招致部分民眾不必要的焦慮,尤其地面光電申設地區,多為土地面積較大的鄉村地區,查核資訊的資源、熱議程度不若都市豐沛,更可能使得地方居民輕信光電政策就是洪水猛獸,而不願再進一步參與公共討論,導致再生能源發展,淪為政黨選舉口水的犧牲品。

 

※作者為地球公民基金會議題部專員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