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DF提供)
從瑞士日內瓦乘火車西行,15分鐘後即抵達尼翁(Nyon),一個對台灣而言相對陌生的地名,正是瑞士真實影展(Visions du Réel)所在地。自1969年起,每年四月的影展都是此地的小鎮大事。從最初「尼翁國際紀錄片影展」,直至1995年更名,看得出主辦單位「面向真實的多重觀點╱視野」之風格確認及自我期許。在49個年頭過後,彼時的小型映演也已發展成瑞士最具規模的影展活動,成為瑞士電影產業盛事。放映百餘部影片同時,也舉辦一系列名為The Doc Outlook的產業活動(以下簡稱DOCM)。而真實影展「鼓勵新銳、廣納多元」的精神,不只體現在節目內容上,更貫徹在產業活動背後的思維中。
這次,Taiwan Docs(註)也受邀赴瑞士,近距離參與DOCM的活動,並帶回第一手的觀察筆記。當台灣政府高喊著「提升影視產業」口號,從創作到產業、從影展到推廣,真實影展的經驗或可作為台灣的借鑑。
從一個靈感到一場放映
DOCM相較於其他大型紀錄片影展的產業活動,規模相對較小,沒有百家爭鳴、攤位林立的市場展,氣氛相對開放輕鬆。少了在商言商的交易氣息,取而代之的是以創作(者)為本的活動,包括:針對不同地區及進度的工作坊、形形色色主題各異的研討論壇、顧及創作前後環節的互動講座,當然還有各式各樣的酒會餐敘。主辦單位在戲院外,創造出大小不一的環境,讓創作者們發表、交流、建立人脈,或單純把酒言歡。
綜觀活動設計,可發現DOCM規模縱然不大,卻全程關注了影片從發想、企劃、籌資、合製,直到映演的歷程。若每部作品都有自己的生命,從一個靈感長成一場放映的過程中,DOCM的支持都不缺席。在這其中,Pitching du Réel提案大會是規模最大的活動,形式則與常見的提案會形式相當不同。
Pitching du Réel:獨特的三合一提案大會
已是第13屆的Pitching du Réel是DOCM的重點項目,台灣導演黃胤毓曾以企劃案《綠色牢籠》於2015年入選並獲得後製大獎(The HEAD-GENÈVE POSTPRODUCTION AWARD)。
每年固定選入15個企劃案的Pitching du Réel與台灣較為熟悉的提案大會模式不同。一般提案會通常在提案七分鐘後,會由主持人(moderator)直接點名台下安坐的電視台、製作公司等代表(decision makers),逐一提問或發表意見。這樣台上發表,台下點評的形式,多少是某種權力關係的展現(試想全球各地大同小異的達人秀或歌唱選秀);在台上緊張站立的創作者們,通常也礙於時間及氣氛,無法妥善地一一回覆丟上台的各種問題。
Pitching du Réel則捨棄了這種公評式的回饋方式,反而建立了「三合一」的提案機制。首先,是製作團隊於台前進行7分鐘的製作案簡介。接著,在連續五組提案後短暫休息後,再進行「小組討論」。
「小組討論」由來自歐洲各地的業界人士分為五組,各據一桌,提案代表們則像是參加闖關遊戲般,依序到不同組別討論企劃。這些業界代表的背景涵蓋了電視頻道、製作公司、銷售發行及策展人、獎助單位、電影機構或非營利組織等等。主辦單位精心分組,讓每組都能有來自相異背景的代表,從不同角度給予意見與支持。
小組主持人盡責地逐一邀請不同領域的代表發表或提問。關掉麥克風的對話,也許更見誠實效率,也讓創作者有充分時間應答,而非在台上侷促窘迫,急於在時間鈴響前表述自己。每張桌旁也都有一位工作人員辛勤筆記,讓提案代表免去動筆時間,可以專心討論。如此較為親密的談話空間,的確造就了更多直接交流的可能性。
而在「小組討論」之外,也設有「一對一面談時間」,由業界代表主動登記想私下會面的企劃組別,如此安排,可說是融合了提案及創投會議的功能,讓遠道而來的創作者或業界代表,在活動期間有最大收穫。
摩洛哥難民紀錄片HAMADA與法國紀錄片The Village摘下大獎
此次提案大會共提供兩個獎項,分別為連續第五屆支持的「Head of Geneva後製大獎」,由日內瓦藝術設計學院提供並評選,得獎者可獲得影片調光、出檔的免費技術支持,兩年前《海的彼端》拿到的即是此獎項。另外是今年新增的「觀眾參與獎」(Audience Engagement Award),由英國的網路行銷公司Alphapanda提供並評選出最具市場潛質,最利於網路互動的影片企劃,得享該公司六個月的無償網路行銷服務。以上兩個單位代表也全程參與提案,於最後一天決定並公佈得獎結果。
由今年獎項變動可看出,網路宣傳已不僅是院線商業片的行銷需求,在網路資訊爆炸的情勢下,較小製作的紀錄片,也許更仰賴低成本的網路通路來為影片打響知名度。今年拿下此獎項的作品HAMADA,為瑞典及德國合製的企劃,拍攝主題為摩洛哥一處難民營的三位年輕男女,他們所在之處位於摩洛哥沙漠的不毛之地,遺世獨立,隔絕於家族朋友,被稱為「最為世界所遺忘的一群」。
難民議題如斯,很容易直覺認定會是一部悲傷沈重的影片。然而HAMADA的製作團隊卻以可比喜劇的片花、引人入勝的劇情大綱、簡潔有力又不失幽默的提案風格,吸引在場所有與會者的目光。在圓桌討論時,面對片花的嘻笑風格不免流於消費的質疑,導演也能以長時間的蹲點及田調資料,讓大家深信此片在詼諧外更有關懷。不僅拿下「觀眾參與獎」,更與另外一部企劃The Village共同拿下「後製大獎」。
The Village記錄位於法國南方的小村落,此處長久以來是一群紀錄片導演的據點,他們與當地居民互動良好,也默默成了某種文化意見領袖,讓此地彷彿成了紀錄片工作者的烏托邦。一次機會下,創作者們決定在拍片之餘,主動創造放映管道,於是計畫自營紀錄片頻道,引發了一連串有趣的連鎖效應。導演Claire Simon為法國資深導演,2016年的作品《電影夢的開始》也將於今年台北電影節放映。
影展並非電影的終點,更是起點
在真實影展全法文進行的開幕典禮上,影展主席在致詞將結束時,難得以英文引述了一句話:「Visions du Réel is one of the few places where documentary is still cinema.(真實影展是世上難得幾個紀錄片仍是電影的地方)」。對我這個法文一竅不通,因而聽不懂上下文的台灣人而言,不知這句話是何人所說,亦不知主席為何而說,只聽得驕傲中有意味深長。然而在參與了十天後,這句話突然在某天浮上心頭,覺得完全可作為真實影展很適切的註腳。
無論是影展或產業活動,以創作為本的意念非常清楚地貫徹始終,在節目安排上或提案作品的選擇上,可以看出真實影展對於如何透過電影美學去探問真實,有著一貫的堅持。在映後座談也好,或是DOCM大大小小的活動中,也看出影展在開發觀眾之餘,更重視的是創造出讓作者侃侃而談的空間。影展從來就不只是一系列的放映,更是生機勃勃的有機體,許多論述在此生成,許多相遇在此發生,這裡是一部電影的終點之一,卻也讓更多電影有了起點。(文╱鍾佩樺,Taiwan Docs統籌)
註:「Taiwan Docs台灣紀錄片海外推廣平台」與「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同隸屬於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紀錄片組,相較於TIDF介紹國外紀錄片給台灣觀眾,Taiwan Docs則著重於台灣紀錄片的海外推廣,藉由舉辦年度徵件及DOC+工作坊,期能提升國內優秀紀錄片的國際能見度,並增進台灣紀錄片工作者的國際交流經驗。
●Taiwan Docs台灣紀錄片資料庫
●Taiwan Docs英文推廣網站
●Taiwan Docs FB粉絲專頁
【延伸閱讀】
【關於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成立於1998年,每兩年舉辦一
美食(飯店餐廳、精緻餐飲)、品酒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副總編輯 → 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通路(百貨、超商、賣場、電商)、美食(速食、飲品、冰品)、科技手機家電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副主編 → 林冠伶 ling_lin@upmedia.mg
旅遊、IP 文創、市集、交通、美食(甜食、早午餐餐廳)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周羿庭 ting.zhou@upmedia.mg
美食(鹹食、連鎖餐廳)、能源、醫療、親子、寵物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邱家琳 lynn@upmedia.mg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追蹤上報生活圈https://bit.ly/2LaxUz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