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指出,後勤能力仍是牽制中國對台動武的重要因素,圖為解放軍殲-15戰機在「山東號」航艦上進行起降作業。(美聯社)
中國近年不斷強化其海、空以及火箭與飛彈戰力,且頻頻在台海周邊舉行大規模軍事演訓,使外界對於中國攻台相關發展有諸多揣測,英國「經濟學人」則試圖由後勤角度切入,強調以俄烏戰爭為例證,後勤補給恐成為決定成敗的關鍵,且渡海作戰之後勤需求更超越二戰時的諾曼第登陸,將成為共軍侵台最大掣肘。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6日刊出專文,指出解放軍在1949年金門古寧頭戰役中,遭到決定性的挫敗,也因此奠定美、中、台三方現狀的基礎;雖然在超過70年後,不斷強化的解放軍已掌握了許多侵台所需的能力,但事實上,後勤能量的不足已使得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猶豫不決。
專文指出,多年以來,關注台海局勢的各方往往聚焦於解放軍是否有足夠的海、空能量,在美軍馳援之前拿下勝利,部分人士則認為,解放軍若能動用包括渡輪、貨輪等商用載具,或能達成目標,解放軍則在近期多次演訓中,將民用運輸能量納入其作戰體系。
For China’s armed forces, Russia’s problems in Ukraine make the logistical minefield of invading Taiwan look even more daunting. Read why https://t.co/6tS83C2sT9 👇
— The Economist (@TheEconomist) November 7, 2023
(延伸閱讀:40年來首度用納稅人錢提供軍援 BBC:美正助台「全副武裝」)
(延伸閱讀:華府智庫盤點美對台軍售延宕 這兩款武器欠最多)
但專文表示,根據解放軍內部的估算,渡海作戰所需的運輸載具,至少包括3000列貨運火車、1百萬輛運輸車輛、2100架各式飛機,以及超過8000艘艦艇,才能運送作戰人員、所需物資以及裝備,另有看法指出渡海登陸需要超過3000萬噸物資,其規模將遠遠超過第二次大戰期間,美國為首的同盟國聯軍於1944年6月發動諾曼第登陸所需。
因此,解放軍專家除了諾曼第登陸作戰之外,也針對包括韓戰、英國與阿根廷之間的福克蘭群島戰役等先例進行長期的研究,雖然2022年爆發的俄烏戰爭,與可能的渡海侵台作戰在許多層面與條件都有所不同,但仍然成為解放軍引以為鑑的重要例證。專文指出,中國軍事工業相關的期刊,在2022年10月曾表示俄軍在後勤與補給上所顯露的嚴重不足「值得解放軍密切關注」,強調現代戰爭、尤其是持久的消耗戰,「無法維持糧彈供應的一方注定失敗」。
中國解放軍日報也在今年2月時表示,戰鬥任務的節奏迅速,因此維持對前線一定規模的糧彈補給存在難度,現代戰場也使後勤運作複雜性升高。專文引述我國前參謀總長李喜明上將說法,指出後勤的確是解放軍的軟肋,「台灣若不投降,登陸後必須持續一定時間的戰鬥,可能一周、兩周或是更久,解放軍必須即時獲得給養,但我方就在自家庭院內作戰,不需考慮這樣的問題」。
因此,近年來習近平持續對解放軍結構進行改造,以5個戰區司令部取代原先7個軍區的架構,同時成立了由他所直接領導的「聯勤保障部隊」,並要求解放軍使用數位技術進行物流管理,並且與包括順風速運、京東物流等民間業者簽署協議,為解放軍提供倉儲管理以及運輸服務。
但五角大廈分析師認為,解放軍缺乏重型運輸載具,且過度依賴公路與鐵路,此外作戰單位其下的後勤人員不足,都成為其後勤能力的重大弱點。此外,由於中國與印度近年來在邊界地帶衝突不斷,中印邊界後勤能力也是解放軍的挑戰之一。因此該專文強調中國無疑是區域內的軍事強國,但目前解放軍包括戰力、裝備、作戰經驗、指管與後勤能力,都仍無法確保能滿足侵台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