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馬祖國際藝術島 「生紅過夏」主題將藝術陳釀出美好

楊文琳 2023年11月09日 22:42:00
伊祐.噶照《海就是我的陸》。(楊文琳攝)

伊祐.噶照《海就是我的陸》。(楊文琳攝)

連江縣政府推動的「馬祖國際藝術島」今年邁入第二屆,以「生紅過夏」為主題,深入四鄉五島,邀請7國藝術家,超過80組創作團隊與在地共創,帶來包括戶外裝置、室內展覽、繪畫等70件創作,打造出島嶼新風景,用在地特有的文化藝術陳釀出美好。


「只來一次,你不認識馬祖」,連江縣長王忠銘說,馬祖的春夏秋各有特色,各種美食美酒美景值得一來再來。今年的「馬祖國際藝術島」以「生紅過夏」為主題,「生紅」指的是冬天新釀老酒,開罈過濾後的酒汁呈現桃紅色澤;「過夏」則是經過細心保存的老酒通過夏天的錘鍊後,化作帶琥珀色澤、更溫潤順口的馬祖老酒。「生紅過夏」象徵如同老酒歷經時間的沈澱,經過一年醞釀發酵成為充滿生命力的藝術盛典。王忠銘縣長也期待馬祖會逐漸成為一座療癒之島。


日本藝術家高橋匡太《通往雲的故鄉》。(楊文琳攝)


第二屆馬祖國際藝術島包括在地策展人李若梅、曹楷智領軍的「島內視角計畫」;以在地閒置民宅空間作為創作場域的「轉厝計畫」;從東莒接棒到東引、由馬祖青年蔡沛原策展共創的「迴島嶼吧」。隨著疫情解封,今年也特別邀請日韓法德、馬來西亞及盧森堡藝術家參展,包含日本的高橋匡太、胡宮雪娜;韓國的藝術家Kyungah Ham;德國的Lars Koepsel;法國藝術家Emma Dusong,馬來西亞的劉靜怡、盧森堡的Sven Gastauer 、Claudine Arendt等,並特別邀請到韓國REAL DMZ PROJECT(真實非軍事區計畫)的策展人金宣廷及首屆芬蘭赫爾辛基雙年展共同策展人Pirkko Siitari一同登島交流,回應馬祖的冷戰前線、海島經驗和信仰文化等議題。


馬祖在地閒置的民居空間成為創作場域。(楊文琳攝)


《轉厝計畫》以閩東語「轉厝」命名,即「回家」之意。邀請藝術與建築團隊進駐,將馬祖在地閒置的民居空間作為創作場域,讓藝術走進常民的生活,與馬祖家庭的情感記憶交會,結合歷史、記憶、地景的藝術創作,延伸進市街與遺址,用當代視角重新詮釋閩東建築及生活底蘊,讓住居成為紀錄時間光譜的藝術地景。過去在交通不便的馬祖,信件是島上人們與外界交流的重要媒介,書信文化也成為馬祖島上的另一道風景,《收信快樂》這件作品,取自手寫字常使用的開頭問候語,透過剪字剪花及多媒體影像的設置,讓往昔與現代的參觀者共同相遇在同一時空當中,《消失的蟲洞》則呈現馬祖田野在地的書信,讓參觀者可以走入時光隧道,感受藏在書信中的千言萬語。


馬祖在地閒置的民居空間成為創作場域。(楊文琳攝)


南竿梅石市街,從純樸漁村、戰地政務時期的多功能軍事營區到當代,以兩處不同時間向度的住居為核心展開:一處是東側樹林中的石頭瓦片堆疊成的聚落遺址,另一處是西側市街的混凝土與木構造民居。從採集到參與,藝術與建築團隊進駐其中,以當代視角重新觀看與詮釋閩東家屋建築的生活底蘊。在南竿津沙,則有回應老酒文化的玻璃屋,書寫馬祖人家的共同記憶。《地下實驗室》讓藝術走入軍事地景,曾留下許多戰地痕跡的馬祖,經過活化轉譯,帶領觀者感受據點的震撼及藝術作品的魅力。

關鍵字: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