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濠仲專欄:柯文哲兩個弊大於利的操作

李濠仲 2023年11月19日 06:30:00
以美國為鑑,柯文哲似是出現政治人物「缺乏韌性的退讓」和「徹底痛恨他黨」兩弱點。((美聯社)

以美國為鑑,柯文哲似是出現政治人物「缺乏韌性的退讓」和「徹底痛恨他黨」兩弱點。((美聯社)

9月底,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共和黨)遭同志罷免,成為史上任期最短議長。在美國愈顯尖銳的政治角力下,麥卡錫的下台是由諸多外在因素堆成,但當時也有美國媒體以他行事風格切入,認為正是他個人一連串「缺乏韌性的退讓」,才導致自掘墳墓。

 

年初麥卡錫雖然如願選上議長,卻是耗時四天,歷經15輪投票才底定,當時他因為受到同黨極右派團體反對(其中不乏私人恩怨),導致他遲遲無法獲得足夠票數當選。折衝過程,他選擇向極右成員退讓,許諾將大幅增加他們在程序委員會的重要職務,和優先處理極右派提案,並同意不必依現行規定由黨團領袖發起動議,而是只需5名共和黨人,就可強制投票罷免議長。幾番交易,麥卡錫終於過關,但當時共和黨中間派已提出警告,認為此例一開,未來眾院將陷入失序危險。

 

9月初,麥卡錫再於極右派施壓下,同意了對拜登展開彈劾程序,且將政府支出削減至極右派要求的水準,雖順應了同志,卻惹惱了民主黨,大肆批評他是史上最弱的議長。不過,到了9月底,在聯邦政府出現關門危機時,麥卡錫卻又反過來協助通過幾項短期開支法案,和民主黨議員合作,暫時解除了政府關門危機,結果此舉馬上引來黨內同志不滿,斥責麥卡錫「投降」。接著,共和黨極右派人士便藉由年初議長選舉,麥卡錫向他們交換選票的發動罷免條件,要求麥卡錫下台,此時,民主黨議員則因麥卡錫先前附和共和黨極右派彈劾拜登,選擇不出手援救,麥卡錫最後就在帶有羞辱味道下交出議長寶座。

 

美國媒體觀察麥卡錫下台角度之一,即面對高強度競爭的政治環境,一名領導者若出現「缺乏韌性的退讓」,首先就是直接折損自己的威望,再者,也會表露自己的抗壓性不足,一旦暴露這缺點,恐怕誰都可以對你予取予求,一個受人左右的政客,距離失敗將只剩一步之遙。

 

另外,除了發生在麥卡錫身上的國會之亂外,共和黨這段時間以來,也愈來愈警覺到一件事,就是黨內極右派的聲音何以愈來愈大,甚至愈來愈有操控黨路線的能力?關於這點,一個幾乎公認的事實是,共和黨自川普之後,在和對手的競爭上,就一直採取傳布恐懼和憤怒策略,尤其以為只有不斷主打「拜登政府正在將國家推向崩潰邊緣」,共和黨就有重返執政機會。

 

甚且,在共和黨選民和政客之間,也有彷彿被川普感染的跡象,即對「選舉失敗」產生莫名的恐慌,影響所及,就是自川普爭取連任,到去年國會期中選舉和地方州長選舉,再到即將而來的2024大選,共和黨選民似乎有愈來愈不考慮政黨既有價值理念的趨勢,全然只關注如何贏得選舉,「下一次選舉中如果川普沒有獲勝,美國就完了」,幾乎成了這一類共和黨人目前琅琅上口的簡單危機論。但這正是共和黨中間派,或說溫和派對黨內發出的警訊──一個黨若長期瀰漫「負能量」和「末日感」,是否還有正派、理性政治人物出線的空間?

 

以上,「缺乏韌性的退讓」和「徹底痛恨他黨」,都曾在不同時間點,被指為是共和黨現階段必須面對的弱點,兩者也確實分別在不同事件、議題或人物上,成為共和黨的致命傷。

 

借鑒美國,觀看近日台灣沸沸揚揚的「藍白合」,其中柯文哲先是出人意外「妥協」和他黨主席、總統參選人簽下「不公平協議」(之後甚至明顯透露出已有當副手準備),繼之,遭黨內同志、選民反彈,他再以「雖討厭國民黨,但更痛恨民進黨」為由,解釋自己為何選擇退讓。如此,則等同兼具了「缺乏韌性的退讓」和「徹底痛恨他黨」的表現。尤其,柯文哲「缺乏韌性的退讓」,再又伴隨在支持者面前拭淚,加上近日不斷自我強化了「自己選不贏賴清德」訊息,等於雙重示弱,「徹底痛恨他黨」則是愈加顯現他在一場國家領袖的競爭中,夾雜著濃厚個人和民進黨(新潮流)的情緒私怨。他的「退讓」讓自己的支持者有遭背叛感覺,他的「仇恨民進黨論」,實則也相當程度抵銷了競逐大位者理當的鴻鵠之志,且正因為只想著下架民進黨,遂選擇「退讓」拉抬國民黨,邏輯雖通,卻難免目光短視、胸懷淺薄,這恐怕才是讓支持者為之氣結(難過)的主因。

 

儘管「藍白合」在兩黨對民調積分未達共識下尚未完結,但短短數天,柯文哲再又盡顯個人「意志軟弱」和「剩下仇視」的一面,這對有意擔任國家領導者來說,應該是非常不利的兩種模樣。

 

※作者為《上報》主筆

關鍵字: 藍白合 柯文哲 民調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