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美國總統艾森豪曾說:「政黨必須致力於推動道德事業,否則就只是奪權的陰謀。」(圖片擷取自網路)
1956年3月6日,時任美國總統的艾森豪受邀參加共和黨年度婦女全國會議,他上台致詞時講到:「對我而言,向黨內女性發表演說始終是一種殊榮。首先,出於非常現實的原因,因為美國的女性比男性多。但其次,我堅信,一個政黨只有其宗旨完全建立在某些道德和精神價值的基礎上,才能被稱為政黨…否則只是奪權的陰謀。」
艾森豪這句話後半「沒有價值理念的政黨等於奪權陰謀」說法,往後經常受到政壇人士引述,尤其再將其衍伸作為一個政黨存在最主要的價值標竿。進入新時代,更有人把艾森豪這段話製成圖梗,廣布社群媒體,無論任何時期,它都可被視為形塑政黨價值的金科玉律。
當年艾森豪受邀發表演說時,因為受眾主要為共和黨婦女代表,所以他一開頭提及自己受邀前來演講是一種殊榮,因為有「美國女性多於男性的現實理由」。這是在美國社會女權意識尚未真正抬頭前,一段典型的美式幽默。不過,也正因為這句打趣的開場,反而代表了艾森豪知道,一個政治人物不應該只基於簡單的現實理由去行事。
至於艾森豪真正要對台下聽眾說的是,因為撫養子女為婦女最主要工作,那麼,她們就會成為孩子道德養成的關鍵人物,所以他期許婦女們能為自己珍愛的孩子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好讓他們有某種可以依靠的原則、學說或信念,去協助引導自己度過未來生活的難關。一個健康的人是如此,同理,一個健康的政黨,也必然要具備良好的道德和精神價值。
當然,隨著60年代美國第二波女權運動興起,美國社會對婦女傳統角色的認知也出現了大幅轉變。女性開始走出家庭,愈加自主,一個人的道德觀好壞,不再都是媽媽的責任,近代以來,幾乎沒有人再去理會艾森豪當年對婦女那般殷切的責任託付。不過,關於他在會議上在在闡述的「如果一個政黨沒有決心推進正確和道德的事業,那麼它就不是一個政黨,只是一個奪權的陰謀」,則儘管時空變異,迄今仍多有人為此咀嚼再三。
近日台灣大選,很長一段時間社會關注焦點無非國民黨、民眾黨究竟會不會在正副總統組合上合而為一。15日兩黨會談,算是確立了「藍白合」走向,並發布了兩黨協商六點共識。隨後,柯文哲特別藉政論節目訪問,透露說雖有被(國民黨)「突襲」(共識似是朝侯友宜為總統正位發展)的感覺,但其實自己也有留伏筆,即他主動在針對第六點共識「在馬前總統見證下,國民黨及民眾黨承諾,為台灣第三波民主改革建立典範,必須成立聯合政府。除了國防、外交、兩岸由總統決定,其餘部會原則上依各黨派立委席次分配,民眾黨主責監督制衡,國民黨主責建設發展。」對馬英九說,以後凡監督制衡(的部會)他都要。
很顯然,所謂的「伏筆」,無非柯文哲在有自己不是「總統參選人」心理準備下,已替個人、民眾黨鋪了後路(即民眾黨要的監督制衡部會,照柯的說法,包括法務部、NCC、金管會等監管部門等)。只是,這不就直接印證先前各界對兩黨選前權位分贓的質疑,且既然同為「聯合政府」,又何來聯合政府內其中一黨主責監督制衡,另一黨主責建設發展的怪異權責分工?柯文哲在節目上一度辯稱說以他經驗,有效監督必須是靠「政府內部自我監督」(他說議會民代沒有用),那他的黨還興沖沖進軍國會幹嘛?他甚至還說如果自己擔任副總統,會大力監督總統,這又是在獨創什麼樣的憲政體制?
過去,無論基於歷史時代的不同條件,或是美國人民不同意識形態,屢屢在主要的民主、共和兩黨之外,相繼催生出多個小黨,而它們成立的目的,確實多是為了推進特定的理想或者支持代表這些理想的候選人,民眾也不難從他們身上,去印證艾森豪所說的「政黨的宗旨應建立在某些道德和精神價值基礎之上」。柯文哲當下的「伏筆」,倒是毫不掩飾暴露了小黨對大黨的權位交換。「藍白合」過去一段時間的紛紛擾擾尚在其次,柯文哲的伏筆若是成真,台灣未來政壇將只有走向沉淪。台灣有如此政黨,不是純粹奪權陰謀,什麼才是?
※作者為《上報》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