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老人養老、養生、養病的形象,將整個政府的老年照護政策、產業界的產品行銷定型。(壯世代教科文協會提供)
綜觀近數十年來高齡產業的發展,與整體社會如何看待「老」的眼光息息相關。傳統上,稱50歲是半百老翁、60歲是花甲老翁,通常就是指很老很老的意思,最好不要亂動,避免跌倒受傷,心情上要六十耳順,聽什麼話都點頭,不要有意見,避免情緒波動,影響血壓,呼吸要學習龜息大法,讓心跳變慢,聽說這樣可以延年益壽,就好像動物的冬眠狀態。人只要老了,主要就只求個「安」,在這種以「安養」為社會思潮主流的情況下,我們都認為在半百、花甲階段最重要的就是養老、養生、養病,別無他想,搭配傳統上老人家白髮蒼蒼的形象,銀髮世代就成了「白色商機」,也將整個政府的老年照護政策、產業界的產品行銷定了型。
真的是這樣嗎?隨著科技與醫學的進步、世界邁入二戰後的承平時期,人類壽命早已不再是「人生七十古來稀」,越來越多人開始覺得有點不對勁!60歲之後好像還有20、30年的人生,開始冬眠未免太早了!
雖然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自2002年開始推廣「活躍老化」(Active Aging),意即協助高齡者持續參與社會、經濟、文化、靈性、與公民事務,而非進入既「退」又「休」的狀態,但壯世代主張比「活躍老化」往前多走一步,拿掉傳統的「老」框架,打破當前社會、政府、與產業對熟齡族群的生產力、消費力、自我實現、與做夢能力的陳舊設想,進而翻轉延伸而來的以年齡劃分為發展基礎的政策規劃與行銷手段。已經有不少國際研究都顯示,身體老化雖然難以避免,但個人的心理年齡卻能提供保護性緩衝,改善大腦表現與健康狀態。當個人不受到客觀身體年齡的限制,通常更願意去嘗試新事物與周遭環境互動,進而對自己的生活有更高的滿意度,此一正面心理也會推動個人去改善自己的身體狀態,形成正向反饋的身心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