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界及公眾如果不集中心力徹底改革軍情局,那麼就等著承受軍情局持續衰頹所產生的情報失靈、甚至情報失能,最終台灣的國家安全將為此付出致命的後果。(圖片摘自總統府網站)
近日媒體《鏡周刊》報導軍情局不僅出現兩名軍官偽造假情報詐領工作經費被移送法辦的醜聞,還爆出軍官酒醉把部屬打成重傷、酒駕等嚴重軍紀事件,在情報工作上也出現無法掌握中國軍事動態的問題,對此,軍情局則低調回應「報導內容指涉案件,部分內容與事實不符,均已依規定辦理」。
從《鏡周刊》該則報導中,可以看到軍情局所面臨的內部問題,比如說:
一、官官相護的朋黨文化,再加上掌握局內把柄,造成軍情局對於處置把部屬打成重傷的資深軍職官員投鼠忌器,甚至息事寧人的和稀泥。
二、外行領導內行,軍情局中高階官員在管理、觀念、人事等層面,仍然用那一套落伍的軍中文化在管理。最明顯的是無意義的軍中形式文化,如軍情局高層為了討好拘泥表面工夫的國防部主事者,要求基層每天做儀容檢查,甚至「看到長官要大聲問好」,讓人想到國防部主事者執掌國安局時的作風「當中共飛機、船艦忙於軍演時,國安局的工作重點是內務檢查。」無怪乎內部幹員批評「簡直把情報單位當幼兒園管理」。
三、無法掌握中國重要軍政動態,無論是近年中共黨政會議、軍事動向,軍情局都在狀況外,甚至等到國外媒體報導才知道,顯示情蒐出現失靈。
在報導中還披露出更多問題,這突顯出一個令人不安的現實,那就是今日的軍情局依然是沉痾難起。
在經歷前局長羅德民的種種爭議跟騷動,軍情局在楊靜瑟去年接任局長之後,根據媒體報導,楊靜瑟的低姿態跟積極作為的確穩住軍情局的軍心。
然而從傳出國防部對軍情局中高層幹部進行「換血」的消息,到近期軍情局官員偽造假情報詐領工作經費、《鏡周刊》爆料軍情局諸多內部醜聞等情況看來,軍情局尚未完全走出低谷。
為什麼軍情局仍然沉痾難起?筆者認為原因在於軍情局未能痛下決心徹底從內部管理文化、形象、結構等層面進行深度改革。
軍情局在許多層面上,始終未能大步邁出改革的步伐:
一、沒有善用輿論、社交媒體重塑軍情局的公眾形象,不僅沒有向台灣社會展現軍情局與時俱進的面貌,繼續維持它那封閉、不透明的陳舊形象,更因為內部負面新聞而影響軍情局的形象。
二、未能積極檢討僵化的結構,不僅沒有實現多元化、擴大文職人員的進用,也沒有思考打破僵化的任用門檻。
三、內部指摘的「外行領導內行」現象並未得到改善,空降的軍職中高階官員在管理上跟內部幹員的磨擦、對立未能有效消弭。
四、沒有打破軍中形式文化的桎梏,在管理文化、觀念等層面未能革新,阻礙內部智識的成長和進步。
五、沒有積極建立讓人才為之久待的職場環境,不僅讓民間人才為之卻步,也影響內部基層的士氣。
面對前述情況,吾人未見到相關主事者採取積極的動作改善這些問題,而這些問題最終拖累軍情局的步伐和形象。
在《鏡周刊》報導中,有軍情局官員懷念前局長劉德良執掌軍情局時期「軍紀良好,績效卓著」,感嘆欠缺合適的領導者帶領軍情局。
誠然,好的領導者可以帶動組織的正向進步,然而就跟筆者之前在拙文(軍情局「換血」也解決不了現在的沈痾)所強調:「今日軍情局的問題已經不是指派一位能幹的局長或增加經費就可以振衰起蔽」。
今日軍情局的問題癥結不只是領導問題,也在於它本身長年未能與時俱進,改革自身的結構、形象、內部文化等舊有窠臼,不面對這些癥結,即使是一位能幹的局長只能提振軍情局於一時,但是終於無法改變軍情局衰頹的走勢,從殷宗文局長之後的軍情局發展起伏就可以證明這一點。
今日軍情局的改革已經是各界不能再迴避的問題,對於楊靜瑟局長來說,應該思考把軍情局的問題攤開來,不必諱疾忌醫,從軍情局內外有識者探詢改革之道,爭取軍情局內外的支持作為通盤改革的動力。
而國安高層不應該再任由軍情局維持這樣暮氣沉沉的現況,也不該任由國防部主事者以陳腐、落伍的陸軍式管理文化跟形式文化來加重軍情局的問題,那一套在國防部主事者擔任國安局長期間就已經證明是有害無益。國安高層必須思考如何幫助楊靜瑟局長推動改革,並且該著手調整軍情局的位階、建立合適的遴選機制讓適任者執掌軍情局、成立各方有識者組成的調查委員會為軍情局的改革方向提供指引。
至於現退職幹員,不能只是回望著戴笠、殷宗文等等過往歷史感嘆今非昔比,而是應該思考如何消弭軍情局跟公眾的隔閡、主動的探討改革之道,展現與時俱進的韌性。
台灣公眾更不能置身事外,必須以關注國防事務的同等熱度去關注軍情局的問題,要求主政者、政界及情報界正視軍情局的改革議程。
面對軍情局的沉痾難起,已經證明不改革,軍情局就沒有未來可言,情報界及公眾如果不集中心力徹底改革軍情局,那麼就等著承受軍情局持續衰頹所產生的情報失靈、甚至情報失能,最終台灣的國家安全將為此付出致命的後果。
※作者為情報體系觀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