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狀世代成為有力市場,高齡政策的改變,及年輕人的創新,都是必須條件。(王侑聖攝)
二次世界大戰後至今,先進國家的經濟成長曲線逐年平緩,在分配上偏向富者愈富,因此社會移動近乎停滯,年輕世代累積財富的速度減緩。台灣也遭遇類似情境。雖然「所得與財富」位列OECD國家第三,但社會普遍現象是低薪、買不起房。雖然半導體大賺,科技新貴領高薪,多數人所得卻沒提升。
數位等新興領域看似可帶動新創,但國際大品牌快速走向資本與技術密集,後繼者無力撼動其領導地位。尤其中國大陸的計畫經濟力道強勁,所以即使像過去的兩兆雙星(DRAM、面板、生技、文創)獲得政府高度挹注,卻也被打得很慘,無法短期內成為這世代有效的經濟趨動力。
台灣的中高齡世代,徒然擁有500萬退休人口,聚集了三分之二財富,卻因受限於僵化的刻板印象而 「被消失」,消費與投資必然不會積極。於是社會的財富呈現靜止狀態,不透過繼承或贈與,很難有進一步的財富移轉。
解開僵局,要從經營壯世代市場開始。要讓壯世代形成有力市場,除了從勞動政策切入使高齡者手上的餘錢願意流通、並從教育政策切入破除社會的高齡歧視以外,最重要的即是用營造投資環境的方式來鼓勵新創,協助年輕人把握壯世代商機,帶動世代間的資源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