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周刊》一篇報導標題為「在台灣10個人中有7個不信任美國──民調」,但顯然那是對民調的錯誤解讀。(美聯社)
日前,www.msn.com上有一篇《新聞周刊》(Newsweek)的報導,引起很多人留言評論,由於標題讓人好奇,於是點進去閱讀,一讀,就發現問題。雖然標題是〈在台灣10個人中有7個不信任美國──民調〉(Seven in 10 People in Taiwan Don't Trust America—Poll),但內文中提到的民調並沒有所謂的有7成的台灣人不信任美國,只有「根據民調顯示,現在只有33.9%的台灣人認為美國是可信任的國家,與去年相同,但低於2021年的43.4%。」(Only 33.9 percent of those polled considered the U.S. to be a trustworthy country, a figure that was unchanged from last year but down from 43.4 percent in 2021, according to a summary of the findings.)所以,合理懷疑,該報導的標題〈在台灣10個人中有7個不信任美國〉是以扣掉「33.9%的台灣人認為美國是可信任的國家」而來的說法。請問:這是正確的解讀嗎?(註:根據民調報告,2021年應是45.3%的台灣人認為美國是講信用的國家)
該報導分析的是「中研院歐美所」之「美國肖像」計畫的民調,自2021年起,預計十年持續追蹤國人對於美、中之信任度,並對於重大政策例如美國軍售,台美協議等對國人進行支持度調查。
今年的問卷第14題:您同不同意美國是講信用的國家?非常不同意(22.3%)、不大同意(33.0%)、有些同意(25.0%)、非常同意(8.9%)、無反應(10.7%)。也就是說,同意美國是講信用的國家有33.9%(25.0%+8.9%),不同意的有55.3%(22.3%+33.0%),頂多能說,民調顯示有超過一半的台灣人不同意美國是講信用的國家,而非《新聞周刊》所下的標題〈在台灣10個人中有7個不信任美國〉。
雖然《新聞周刊》的整篇報導內容並沒有任何對「美國肖像」計畫的民調有錯誤的解讀,而且只要好好閱讀整篇報導就會發現標題的錯誤,卻已讓許多根本沒有閱讀全文或讀得不夠認真的人有個錯誤的印象──高達7成的台灣人不信任美國,也許,對於該雜誌而言,這樣的標題成功吸引了許多人去閱讀他們的報導,但為什麼一個媒體能夠以不實的標題獲取自己的利益?心中可有被報導者的權益?
不過,這也不是《新聞周刊》第一次對他國民調做出錯誤的解讀。2018年11月18日,《新聞周刊》就在其網站發表以〈根據最新民調顯示,日本想和北韓的金正恩開戰,而不是對話〉(Japan wants war with North Korea's Kim Jong Un, not dialogue, new poll shows. )為標題的報導,震驚日本社會。事實上,《時事通訊社》(Jiji Press)的民調所顯示的是,53.9%的受訪者支持日本和美國以「施壓」的方式來對付北韓,39.4%的受訪者比較喜歡以對話的方式。在日本,所謂「施壓」通常是指經濟制裁或強硬外交,並非戰爭。最後,經《日本時報》(Japan Times)要求,《新聞周刊》做了更正。
更正報導,幾乎成了《新聞周刊》的家常便飯。2022年11月17日,《路透社》(Reuters)對一份網路瘋傳的《新聞周刊》報導作事實查核,對於1,500名「艾米尼之死示威」(又稱頭巾革命)的抗議民眾被拘留,《新聞周刊》以〈伊朗抗議者拒絕讓步,1,500人面臨處決〉(Iran Protesters Refuse to Back Down as 15,000 Face Execution)為標題報導(2022.11.10),文中表示:「該國國會以壓倒性多數投票贊成對抗議者判處死刑。」但5天後,《新聞周刊》作了更正,該國國會大多數議員在給司法機構的一封信中呼籲給予抗議者嚴厲的懲罰,其中可能包括死刑。
在為日本人開戰之後,《新聞周刊》又讓1,500名被伊朗政府拘留的民眾面臨處決,能想像嗎?若上維基百科的英文版《新聞周刊》介紹,會發現以上不過是眾多《新聞周刊》錯誤、扭曲或超譯報導的其中兩則而已,而現在對「中研院歐美所」的民調超譯,只是再上小菜一碟。
2019年,「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Columbia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Journalism)出版的雜誌《哥倫比亞新聞評論》(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刊登了一篇說明為什麼曾與《時代雜誌》(Time)和《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齊名為三大期刊的《新聞周刊》會快速崩壞的報導,包括:財務困難換手經營、糟糕的老闆、解雇經驗豐富的資深記者,傾向聘用剛畢業的年輕記者、鼓勵記者衝流量賺外快,不顧新聞品質、編輯台人事清洗,以劣幣趨逐良幣等等因素,使得新聞專業倫理的底線失守。
最後,看看《新聞周刊》,想想我們台灣的媒體和媒體人,如此墮落者有多少?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現居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