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印太地區建構這些雙邊的「安全─經濟」聯盟關係,交織成一個對中國的防禦網絡。(美聯社)
舊金山拜習會落幕後,接下來中美關係將如何發展?而台灣安全有得到更多保障嗎?
探討這些問題得先釐清這場峰會對美中兩國的意義是什麼?又有哪些需求得到滿足?回顧今年二月間美中兩國高層溝通渠道因為被「間諜氣球」這個意外事件干擾中斷。共和黨籍議員把氣球事件提高到中國對美國主權嚴重挑釁,要求拜登(Joe Biden)不能坐視不管。當時拜登正為預算被國會杯葛而頭大,也正要去國會發表國情諮文,面對國內輿情壓力,只得高規模用戰機飛彈對待這顆氣球,而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訪中行程也因此喊卡。不料事件發生四個月後,美國國防部在6月底說,這顆中國氣球在飛越美國領空過程中並未收集任何資料。也就是說,間諜氣球是個美國內炒作出來的烏龍事件,而美中高層溝通也因應美國「內需」而中斷。如今,拜習會的恢復很大的動力也是來自美、中雙方國內的「內需」的壓力。
對拜登而言,他即將進入「選舉模式」,一方面得表現出有能力管理與中國的競爭關係;另一方面,要在國內民眾關切的議題上取得中國的合作,因此拜登把嚴重為害美國民眾健康甚毒品芬太尼當成重要談判議題,也獲得進展。
拜登告訴習近平:「面對面討論問題是無可取代的。」彼此直言不諱才不會有誤會。不過兩國領導人見面另一種重要功能是形塑宣傳效應。對習近平而言,當中國國內嚴重的經濟問題難解,他需要成功的「大國外交」掀起中國民眾的民族主義情緒,藉此鞏固習核心。所以中國官媒特別強調這次拜習會是「拜登總統向習近平主席專門發出的單獨邀請」,是一場中美「峰會」。中國有關拜習會的新聞報導又聚焦兩人在莊園庭院並肩散步,企圖強調中國領導人是和美兩國總統平起平坐、沒矮人一截。拜登也很貼心地秀出習近平二十年前訪問舊金山的照片,並稱讚習近平的紅旗N701座車,中國傳媒也大幅報導這些花絮。此次陪同訪近平訪美的中央辦公廳主任蔡奇與外長王毅顯然花不少心力在安排這些烘托習大「偉大」的細節。
除了滿足兩國各自內需,拜習會在國際層面並非一事無成。雖說美中激烈競爭的格局不會改變,但兩國增加外交接觸是有助於共同管理危機。尤其峰會結論要建立拜習兩人直通熱線、恢復兩國在美國前國會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後中斷的軍事對話機制,這些的確可以降低兩國擦槍走火、升高緊張的風險,是此次拜習會的成就。
至於台灣安全問題,最被關注的為習近平否認有2027年、2035年武統台灣計畫。習近平藉此機會主動做出這個聲明,顯然是說給美國聽的,也很可能是在美國要求下對台海問題做出表態。自從裴洛西訪台後,共軍跨越海峽中線演習已成新常態,台海「現狀」已被改變,這的確是美國關切的。習近平否認攻台計畫,換來的是拜登較低調地表訴台灣問題,只是重申美方對台一貫立場:維持現狀、反對台獨。此外,也警告北京不要插手台灣大選。
對於習近平否認攻台計畫的聲明,民進黨副總統參選人蕭美琴回應得很好;她引用美國前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與蘇聯談判核武談判時用的俄國諺語,「相信,但是要再確認。」這對美中兩方都是正面的回應。接下來解放軍是否會舉行針對攻台的大型軍演,將成為習近平誠信的重要指標。
也有人提出反證:習近平2015年也是在訪美時,向時任總統的歐巴馬(Barack Obama)承諾「中國不會將南沙群島軍事化」;結果中國持續在南海各島礁興建軍事設備。習近平的保證真靠得住嗎?
比較合理地看,在南海和台海問題上,中國都是利用短期保持低調、「買時間」來形塑有利於中國的戰略條件。以南海問題為例,北京從從上個世紀90 年代就和南海周邊諸國進行談判,承諾共同訂出南海行為準則,其目的就是要在中國在南海的軍事投射能力還不足時,避免區域各國加強軍力;在此同時,北京增強對各國的經濟誘因,除了積極參與以東協國家為主體的RCEP,同時藉一帶一路的經建計畫誘引南海諸國加強與中國的經濟連帶,其結果也讓各國愈不捨得割斷與中國的經濟利益,也因此更不願因為南海主權問題和中國武力相對。
到如今,除了在2002 年達成一項不具約束力的聲明(DOC),南海行為準則依然還是個未落實的草案。而中國已卻利用這二十餘年的時間加速擴軍、強化對南海的軍事投射力量;相對的,區域內一些實力與中國懸殊的小國幾乎放棄了制衡中國進出南海。今年9月,印尼提議東協在北納土納海(North Natuna Sea)舉行首次聯合軍演,就被親中國的柬埔寨否決(東協是採共識決)。
拜習會後,一向主張美中加強合作的中國國關學者、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王緝思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發表文章大力稱許拜習會。他認為此刻美中兩國還未進入冷戰,目前國際局勢與當年冷戰最大不同是,今天中、美兩國都積極參與全球經濟,兩國也都可以用經濟力量影響對方國內政策。他強調中美兩國要持續加強經濟合作,「如果地緣政治和國家安全擔憂凌駕於經濟考量,而民族主義與民粹主義在中、美兩國高漲,那麼和解的聲音可能會被淹沒掉。」
王緝思這種主張是過去美國「交往政策」的觀念,如今拜登卻已改變戰略思維,把經濟和國安結合為一體看待。一方面對中國科技出口的管制、對全球供應鏈重建就是依此指引原則規畫;另一方面,他對付中國「一帶一路」的策略,則是在提供友邦經濟利益時,同時要求對方在國安議題上合作。
哈德遜研究所的澳洲華裔中國問題專家李倉松(John Cheong Seong Lee)就指出:「美國不能再像冷戰結束後的前20年一樣,將經濟合作和市場准入與其更廣泛的地緣政治目標分開。」他認為美國應該透過雙邊「結合經濟和安全要求的量身訂作協議」來聯合印太地區的盟友,一個具體例子就是菲律賓。今年2月美國和菲律賓簽約增加四個軍事基地使用權,其中包括離台灣僅約400公里的卡加延省的海軍基地。另一方面,美國貸款金援菲律賓改善鐵路、港口和醫療照護系統,並透過美國貿易和發展署 (USTDA) 贈與菲律賓電信公司215 萬美元,用於資助開發5G電信網路──這也隱含著要對抗華為等中國電信網路擴張的企圖。
同樣的,美國邀集英、澳組成AUKUS,也不只是安全協議,同時還是三方共享國防技術以及整合國防相關產業供應鏈的平台, 這項合作也有利於民用工業。李倉松進一步指出:「美國與台灣的貿易談判在取得進展的同時,台灣也為防衛自己承擔更大的責任,這並非巧合。」
美國在印太地區建構這些雙邊的「安全─經濟」聯盟關係,交織成一個對中國的防禦網絡,這對台灣安全是很有正面幫助的。即使區域內的小國在中國武力犯台時不見得會直接對抗中國,但就像俄烏戰爭爆發後,歐美國家動員各國在金融、科技等各面向抵制俄國,這個同盟網絡愈大,中國武犯台灣付出的成本就愈高──包括經濟、能源、糧食各方面的供應都可能出問題,這也會對習近平產生嚇阻效果。
「他是個獨裁者,因為他統治著一個共產主義國家。這個國家的政府形式與我們的完全不同。」拜習會後,拜登給了習近平一記回馬槍,稱他是獨裁者。這裡拜登強調中國是與美國不同的共產主義國家,重點不在於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分,而是權力分配與行使的機制的不同,也就是民主與極權的差別。在此拜登很清楚地表達,拜習會後,他還是會繼續結合盟友、對抗獨裁者擴張的野心。這對台灣是個好消息。
※作者為資深新聞工作者、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