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白分裂,賴清德並沒有比較好選,對迄今仍一片混沌的立委選舉更是如此。(美聯社)
一年前,民進黨派出防疫成績卓越的陳時中投入台北市長選舉,原以為以過去10年台灣選民政治態度的變遷,以及陳時中的高知名度,有機會拿下暌違24年之久的首都市長寶座,但最後事與願違。原來,代表國民黨參選的蔣萬安透過猛攻過去3年的攻防疫缺失,得以維持國民黨在台北市的4成基本盤;與蔣萬安系出同源的黃珊珊以其都會專業女性的特質獲得女性及年輕選票的青睞,卻瓜分了原本已比較傾向綠營的票源;陳時中最後甚至只勉強守住傳統綠營原來在台北市的得票。
四年前,蕭美琴在花蓮尋求立委連任,雖然遇上「花蓮王」傅崑萁,但蕭美琴知名度高、選民服務紮實,加上國民黨也另有自己的黨提名人選,原以為有機會藉由泛藍分裂保住這一席,但最後同樣以7千多票功虧一簣。原來,國民黨提名人黃啟嘉在這次選舉拿的1萬7千票,其實是瓜分花蓮當地「反傅崑萁」的票源,黃的佈局反而削弱了蕭美琴抗衡傅崑萁的實力,藍綠板塊在那次選舉並不適用。
藍白合破局了,許多人認為,這提早宣告賴清德當選,勝負已無懸念。如果就過去7次總統大選藍綠板塊消長解讀,的確是如此;不過,從選舉實務操作面來看,恐怕是未必。
藍白聯手打綠,勝算總是比藍白破局要高;不過,藍白真的分手,國民黨也未嘗沒有贏的策略。首先,柯文哲是史上首見最「頭重腳輕」的總統候選人,他在40歲以下的年輕族群,始終能保持3成以上的支持度,但一跨過50歲,柯的支持度就宛若跳水一般,來到60歲以上,往往只剩下個位數。柯文哲這種扭曲的支持結構,給了國民黨機會:也就是盡量讓柯文哲去搶食原屬民進黨強項的年輕選票,努力地複製1年前黃珊珊分掉民進黨年輕選票的經驗。
為了要執行這項策略,國民黨精心佈局了3天前君悅飯店那場分手大戲,甚至不惜讓侯友宜自毀形象唸出私訊,就是要營造柯文哲「玩弄」國民黨的印記,累積藍營內部同仇敵愾的氛圍。往後半個月,藍營對白營勢必堅壁清野、火力全開,一定要把流失到柯文哲身上的傳統藍營選票全部要回來。當侯友宜可以立穩腳跟(趙少康任副手、韓國瑜列不分區首位都是同樣概念),才有機會繼續挑起選民對民進黨8年執政的相對剝奪感(如1年前猛攻防疫缺失),就算年輕選票因為厭惡國民黨而難以納為己用,也至少要把他們留在柯陣營,讓藍綠有機會在選戰最後關頭進行最後對決。
即使從立委選舉的角度,藍白分裂也未必有利於綠營。首先,藍白分裂會護住民眾黨的不分區選票,只要白營不崩盤,民進黨立刻少拿約兩席的不分區,對國會過半的目標而言,一來一回即差了4席。而藍白分裂也讓綠營支持者自認選情「尚有餘裕」,當選民沒有「退一步即無死所」的危機感,代表難以衝高得票率,這正是國民黨亂中取勝的盤算。
一般而言,總統大選是台灣所有選舉型態裡,最「議題取向」與「政黨取向」的選舉,詭異的是,這場選舉打到選前50天,除了藍白分合以外,幾乎不存在任何嚴肅的兩岸外交國防議題的攻防,以及對候選人個人條件的嚴格檢視。這不能不說是國民黨操作藍白合議題的成功,也不能不說是民進黨掌握議題的孱弱。這樣的孱弱導致賴清德始終無法拉開領先幅度,也給了在野候選人最後一搏的機會。
藍白分裂,賴清德並沒有比較好選,對迄今仍一片混沌的立委選舉更是如此。選舉最後50天,藍綠白總統候選人終於底定,綠營不存在坐看藍白互咬的悠閒,反而必須回頭思考:你的選戰主軸是什麼?你希望選民討論的議題是什麼?議題的設定,不僅牽動總統大選的勝負票差,恐怕更是國會選舉成敗的關鍵。
※作者為《上報》總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