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海峽兩岸雙方的政治實體亦是彼此互不隸屬。既然台灣原本就不是中國,又何來「去中國化」標籤?(美聯社)
自從教育部制定的新課綱於108學年度正式上路以來(故又簡稱108課綱),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尤其是接近選舉的時候,總有部分民間文化人士出面抱怨「文言文比例過低」、從而責怪台灣政府推動「去中國化」的輿論聲浪,每每成為引發眾人熱烈爭論的「沙包議題」。
猶記得老早之前(2013年),彼時已被許多讀者指控翻譯品質低劣的學者洪蘭便曾大發議論,表示近年來正是因為台灣政府實施「去中國化」破壞了忠厚的傳統文化,才導致社會上接連發生「黑心食物事件」。之後好幾年,她又持續不斷在媒體發表文章、出版著作,字裡行間舉凡各種社會敗壞、道德淪喪,總而言之這一切全都是「去中國化」的錯:
「現在放眼望去,社會上盡是不講信用、信口開河的大官,又因為政令有意無意的『去中國化』,減少了經典與成語的教學,不推行用成語,小學生失去從歷史故事中學習古人做人之道。沒有今人做榜樣,又不知古人的風範,就變成現在社會不知恥的現象了。」
沒想到,過了若干年後的今天,距離總統大選僅剩一個月前(12月4日),又有北一女國文教師區桂芝在立法院記者會上痛斥教育部「108課綱」大幅刪減文言文,其發言內容並被剪成一段五分鐘短講影片旋即傳遍各大媒體而掀起熱議:
「教改始終是在『去中國化』的幽靈原則指導之下,這個課綱已經是讓各級學校老師跟學生淪陷在越來越黑暗的教育深淵,用張愛玲的話說,就是走向一個沒有光的所在,因為老師們再也享受不到尊師重道的這個校園倫理.....108課綱刪掉了顧炎武的〈廉恥〉,從此學生就不必再知道,為什麼士大夫之無恥,是為國恥,他不再能夠清楚理解,為什麼恥是清清白白的辨別.....我們在看每天新聞,看到那麼多不清不白的政客,在那邊跳梁小丑耀武揚威,在那邊吃香喝辣,學生的價值觀怎麼不混淆,是非觀怎麼不錯亂,所以108課綱是個無恥的課綱。」
有趣的是,這位區桂芝老師刻意將原本單純的「文言文教學」上綱到國家民族的倫理道德,且預設台灣教育只能以中華文明為中心,並以極端情緒性的謾罵來貶抑台灣逐漸走向多元化的教改課綱,相較多年前洪蘭批評台灣教育「去中國化」的論調幾乎如出一轍。
事實上,108課綱的最大創新,即在於將選擇教科書的權力,開放給民間出版社自行編印,課綱本身只是基本推薦了15篇古文,並沒有哪一篇文章被「強迫刪除」,個別教師皆可在此範圍之外自由編選教材,整個高中國文課的文言文比例仍佔大宗35~45%。若區桂芝老師願意的話,其實也能依照自己的理念來開設一堂「中華道德文章選讀」之類的課程開放給學生自由選修。但如果連她自己開課學生都不想修,又憑什麼強迫全國學生只能讀她想要的文章教材。
說穿了,在這般心態背後,不過就是以「讀聖賢書」的道德優越感來進行情緒勒索罷了!
除此之外,從上述案例亦能看出,中華儒學崇拜者最大的問題,就是把現代文明社會所有複雜的難題,都只想用儒家獨尊「文以載道」僵化、守舊的封建禮教思維來解決。然而,影片中她那段看似充滿自信、詞藻華美流暢且不斷引經據典的有力發言,反倒隱約透露出某種由於無法適應當前台灣教育改革的時代變化,導致內心深感「時不我予」的強烈無助以及焦慮感。與此同時,更激起了許多台灣人對於過去黨國教育體制下這類反智言論的集體厭惡情緒。甚至還有不少網友直言,區桂芝老師「無恥課綱」之說,雖令她瞬間爆紅,卻也讓一般大眾加深了對於傳統古文(文言文)教學「食古不化」的負面(刻板)形象,使得原本就已日益邊緣化的人文學科更為加速貶值。
歸結而論,所謂「去中國化」本身就是一個極容易讓人誤導的詞彙。根據史料《清聖祖實錄選輯》記載:「台灣地方,自古未屬中國」,如今台灣海峽兩岸雙方的政治實體亦是彼此互不隸屬。既然台灣原本就不是中國,又何來「去中國化」標籤?
簡言之,台灣乃是一個多元族群的國家,形構出「海洋文化」的特質:中國文化只是台灣文化的一部份,就如同中國文學是台灣文學的一部份。
話說當年擔綱教育部長的歷史學者杜正勝主張「同心圓史觀」,也曾被攻擊為「去中國化」:他強調歷史教育應該從自身生長的土地為起點,先要對台灣與其周邊的環境有了深刻的認識,然後逐漸由近及遠,進而了解世界。後來的事實證明,無論是經濟產業、教育文化等各方面,唯有擺脫中國依賴,台灣人民才能重新與亞洲、世界互動,迎向更寬廣的未來。
※作者為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