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國際學生能力評量,台灣科學表現由516分、排名10,進步到537分、排名4。(資料照片)
108課綱爭議,有兩個談論主軸。一是「少文言文」等於「去文言文」,「去文言文」等於「去中國化」。二是學界發現,首屆新課綱大一學生平均數理成績變差,也有科技業者表達擔憂。
前者起源於一位國文老師不合邏輯的觀點,不能苟同者甚多,不再贅述。後者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下,已成為選舉話題,如侯友宜宣稱:台灣以科技立國,民進黨卻削弱理工教育,未來如何與國際匹配,根本傷害台灣競爭力!
但,就在侯開炮的幾天前(十二月五日),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所舉辦的2022國際學生能力評量(PISA)公布結果。這是作為檢核學生是否具備「面對未來世界的素養」,以及學習成效的重要參考指標,一向受到國際的重視,這次(三年一測,本次因疫情而延宕一年,於2022年四月展開調查),總計有81國家69萬名15歲的學生(台灣學制為國三、高一)參加,科目包含數學素養、科學素養、閱讀素養。
台灣成績與上屆相較,三科均有明顯提升,其中科學表現由516分、排名10,進步到537分、排名4;閱讀由503分、排名17,進步到515分、排名5;數學由531分、排名5,進步到547分、排名3。成績令人刮目相看。
新課綱是從108學年度起,自國小、國中及高中校的一年級開始實施。台灣這6千名PISA受測者(涵蓋都會與偏鄉),接受新課綱的時間為3至4年。某種程度,PISA的成績是對新課綱的肯定!
至於108課綱新生的微積分、普通化學的平均成績下滑,是事實,但不須過度解讀與擔憂。問題與答案就在新課綱的變革中:減少必修時數、增加選修,供學生根據自身興趣與需求選讀;在這樣的背景下,各科時數普遍被砍。日前聯發科董事長就投書表示,憂心高中基礎數理教育學習時數不夠。
這讓人想起台灣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的初期,情況類似。1973年筆者就讀大學,大二時,與同學在餐廳巧遇微積分老師,抱怨第一屆國中生的程度其差無比,他要準備這麼做,增加死當名額,再不行,暑假開課惡補,要我們一起「恐嚇」學弟。畢業前,有次碰面,他說死當有用,並說「他們比你們用功,也活潑多了」。當時,國中和初中最大的差異是,國小畢業不用經過聯考就可以直接升學,使得小學教育相對正常化,而國中小的課程也大幅翻修,更朝五育並重的方向發展。
因此,數理變差是過渡性的問題,並非不可逆,除了108課綱下的課程可以微調之外,在高等教育體系,可以制度化進行強化(如某些科系入學前的要求、入學後的課程安排),或老師個人的用心,即可解決,如上述筆者微積分的老師。
「108新課綱」,歷經藍綠兩朝執政、7任教育部長、斥資450億、準備期長達10年,制定過程參考歐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將素養當主軸,希冀培養未來學子成為終身學習者,被喻為台灣有史以來最大的課程教育改革。我們應當嚴肅看待,不宜妄下斷語。
科技業是台灣產業的命脈,特別是這幾年,競爭力廣為全球注目,以後不管誰來執政,都會小心呵護,並力求突破。2021年5月,立法院三讀通過行政院制定的《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創新條例》,鬆綁部分教育法令,鼓勵產學合作,在國立頂尖大學設置國家重點領域研究學院;產官學共同培育人才,也有助人才無縫接軌進入產業,同步解決半導體產業對高階人才「量」與「質」的需求。在這背景下,從北至南,共有台大等六所半導體相關學院因應而生,這是執政黨政府厚植台灣競爭力(理工教育)的努力,不能視而不見!
侯市長拿108課綱來指對手削弱理工教育,是選舉招式。身為未來國家領導人,建設性的想法和作法是甚麼?洗耳恭聽。
※作者為專業經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