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稻米、小麥產量豐富,其他作物則不然。圖為2022年北京一間超市(美聯社)
中國一方面強調「糧食安全」,一方面又稱中國「糧食自給無虞」,學者指出,這顯示中國糧食生產失衡,已成為一大戰略軟肋,若地緣政治緊張升級,可能讓中國老百姓陷入食難兼味的處境。
美國之音報導,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近日接連提及糧食,先是在11日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說,要「毫不放鬆抓好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又在19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說,要「全面落實糧食安全」。但另一方面,8月卸任的中國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局長的叢亮,又曾在今年有關糧食安全的記者會上說,中國口糧自給率在100%以上,「絕對安全」。
习近平为什么总是强调粮食安全?饭碗端不牢或为中国一大战略软肋 https://t.co/9osNSjHxJL
— 美国之音中文网 (@VOAChinese) December 26, 2023
這是因為「口糧」的定義通常只有稻米與小麥,但中國許多食品仍大量仰賴進口,包括玉米及黃豆。中國宏觀經濟論壇去年發布的報告指出,現在中國民眾所有吃下肚的東西,超過三分之一是進口的,食品的自給率從2000年的93.6%降至當前的65.8%。中國食品自給率下降的主因,包括耕地轉為城鎮或工業用地,以及經濟發展、飲食習慣改變等。
中國食品不單高度仰賴進口,還高度仰賴特定國家,即澳洲、加拿大、美國,都是與中國有政治齟齬的國家,其中僅美國就占全部進口食品的37.3%,雖然北京當局現在力圖多元化供應鏈,與140國簽訂不同形式的糧食合作關係,但是都不能免除另一大戰略隱憂:海上貿易。
中國絕大多數的糧食貿易通過蘇伊士運河、紅海、印度洋、麻六甲海峽,沿路遍布美軍基地,而麻六甲海峽最窄處不到3公里,非常容易封鎖,且該海峽由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共同管理,都與美國有緊密的國防關係。
牛津大學的農業學者董梅潔(Genevieve Donnellon-May)表示,中國存在「麻六甲困境」,因為那裡是中國的「食品瓶頸」,中國有理由擔心與美國在衝突時施行海上禁運;義大利國家研究委員會(The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國安學者帕里西(Domenico Parisi)也撰文指出,如果中國對台灣動武,麻六甲、吉布地與葉門之間的曼德海峽(Bab-el-Mandeb)可能會遭到封鎖,因此短期內中國很難對台動武。
🇺🇸 USS Carney (DDG-64) as of yesterday, was heading into the Gulf of Aden after refueling in Doraleh multi-purpose Port in Djibouti 🇩🇯 towards Bab el Mandeb 🇾🇪 . Thanks @Borrowed7Time
— Military Eye (@MilitaryEye) December 24, 2023
🇯🇵 JS Akebono (DD-108) leaving French-multi Base (Live tracking) pic.twitter.com/e5hvuruay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