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中閔等人認為台灣對中國經濟倚賴持續提高,但是這樣的解讀值得商榷。(資料照片/攝影:張哲偉)
《經濟學人》稱台灣為「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The Most Dangerous Place on Earth),成為許多人批評執政黨施政不佳的主要論點,這些人包含在野黨的總統候選人,以及過去擔任馬政府時代政務官的管中閔先生。事實上,《經濟學人》在2012年也提過馬英九前總統是笨蛋(Ma the bumbler),但我們未曾聽到當年入閣的管主委曾公開批評任用他的馬總統是笨蛋。如果台灣是世界最危險的地方,為何台灣的經濟仍持續成長。如果蔡總統讓台灣變得兵兇戰危,為何台灣對包含中國在內國家的出口仍繼續增加。換言之,台灣的經濟現狀與擔心台灣兵兇戰危的主觀認知有不小的出入。
除了引用經濟學人的「標題」外,管前主委與許多人一樣,都認為台灣對中國經濟倚賴持續提高,但是,這樣的說法是否正確值得進一步討論。
一個國家的出口成長率降低 可能是廠商出口競爭力降低
首先,管前主委的衡量方式是以台灣對中國出口成長速度快慢來衡量,認為蔡總統任內對中出口金額成長率(平均9.3%)高於馬前總統(平均2.5%),故馬前總統時期已趨緩的兩岸經貿到蔡總統時又高起來。
試想,若台灣產品持續被中國紅色供應鏈取代或被中國施以進口替代,甚至台灣高科技廠商過去可能因政府沒有做好關鍵技術的保護而被中國公司併購,則台灣對中國的出口就會降更低。依照管前主委的衡量方式,這表示台灣(馬政府時代)對中國的倚賴降低。但是,正確的說法應是,台灣廠商面對的競爭增加,(馬政府時代)被中國廠商替代的程度提高。
若依照前面推論,台灣廠商在馬前總統任內被中國廠商替代的程度是最高的,台灣廠商的出口競爭力降低,故台灣廠商出口到中國的成長率是最低的。這或許是,當時管前主委認為提高基本工資對勞工損失的可能不只是一顆茶葉蛋,而是連一粒米都沒有的原因。
此外,根據財政部與經濟部資料顯示,2022年台灣中間財的出口占比為79%,出口至中國的中間財比重有89.9%,其中,積體電路占比由38.4%到57.4%。換言之,台灣出口至中國的產品有超過一半是台灣的優勢半導體產業。這是中國廠商無法生產或產品良率與技術不及我國的產業,即中國需要我國的積體電路產品才可以生產。因此,蔡總統任內台灣對中國出口的成長率高於馬前總統,絕非台灣對中國依賴程度增加,而是中國廠商更需要台灣的產業支持。
台灣對中國的出口金額增加但出口占比持續降低的意義
其次,就台灣對外經貿而言,以財政部的海關進出口統計資料來看,台灣對中國與香港的出口,由2012年的1186.66億美元增加至2022年的1858.75億美元,但是,中國與香港占台灣的出口比重,則由過去超過4成降至2022年底的38.8%(2023年1-11月為35.4%)。值得注意的是,當台灣對中國出口的絕對金額大幅增加時,台灣對中國的出口占比還持續降低,這表示這是台灣對其它國家出口增加更多所致。
其中,台灣對美國的出口由2012年的329.8億增加至2022年的750.52億美元,對美出口增加幅度將近100%,美國占台灣的出口比重也由過去11%增加至15.7%(2023年1-11月為17.3%)。因此,包含管前主委在內的許多人,忽略台灣對中國出口占比降低與對美出口占比提高的事實,片面將台灣對於中國出口金額創新高,解釋為台灣對中國依賴持續增加的說法是錯誤的。這也說明,對於國際貿易資料的解讀應有更全面的了解,否則,容易陷入以偏概全的迷思。
台灣對中國的直接投資占比大幅降低
再者,兩國的經貿關係除了關心出口數字外,對外投資也是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指標。根據日本經濟新聞在本月2日的報導指出,中國占台灣整體在新建工廠和收購等對外直接投資比重,由2010年頂峰時達到84%,已降低至2023年1-11月的12%。但是,台灣對於美國與德國的直接投資占比,則分別增加至37%與15%。由上述對外投資數據可以知道,蔡總統任內的企業對於中國的投資金額與占比均遠低於馬前總統任內。
最後,雖然影響兩國的原因相當多元,但是,中國近年為防止Covid-19疫情蔓延所採取的封控或封城措施已使得中國經濟大不如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24年新年談話也提到「一些企業面臨經營壓力,一些群眾就業、生活遇到困難」。在此情況下,國內部分意見領袖持續提出台灣經濟依賴中國的說法與中國現狀有很大的矛盾。蔡總統元旦演說指出,這八年世界關鍵字一定有「台灣」,但我們擔心的是,許多人經過了八年的關鍵字,仍只有「中國」。
※作者為淡江大學產業經濟與經濟學系合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