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國誠專欄:董軍出任中國國防部長──中國「遠洋戰略」的推進

宋國誠 2024年01月07日 07:00:00
董軍的出線,可能隱含習近平第三任期戰略意圖的規劃。(圖片擷取自網路)

董軍的出線,可能隱含習近平第三任期戰略意圖的規劃。(圖片擷取自網路)

在中共前國防部長李尚福消失達4個多月並被免職達2個多月之後,2023年12月29日,中共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決議,由海軍司令員董軍上將出任新任國防部長。這是中共建政以來,首次由海軍出身的將領擔任國防部長,意義並不尋常。

 

「戰略方法論」的評估

 

一般認為,董軍的資歷太淺(中共國防部長通常「一人身兼三職」:中央軍委委員、國務委員、國防部長),但董軍既不是中央軍委委員,也不具備國務委員資格,最高的級別只是第12屆中央委員。所以多數人對董軍出任國防部長都給予「低度評價」。認為國防部長只是「聯絡官」角色,董軍只是聊備一格。但是,如果不只是從單一的人事任命看,董軍的出線,可能隱含習近平第三任期戰略意圖的規劃。

 

對於中共任命董軍為新任國防部長,不能簡單以「單線推測」方式來評估,必須以「戰略方法論」進行綜合研判,也就是「見樹也要見林」。所以,我不是採取單一的人事任命來看待,而是採取「綜合因素的歸納分析」-戰略規劃、戰略部署、戰術執行,從董軍為何受到提拔,從中共戰略發展的軌跡和趨勢,來評估中共未來10年戰略意圖的推進。

 

綜合因素:六個關鍵因素

 

一、董軍的任命是中共建政以來第一次由海軍將領出任國防部長,為什麼「獨厚海軍」?為什麼海軍成為「戰略新寵」?為什麼董軍是習近平再一次的「破格任用」?除了習近平對海軍「比較信任」之外,也包括習近平的戰略意圖與軍事規劃構圖,換言之,除了「人事破格」之外,也含有「戰略破格」,那就是習近平要進一步推動「遠洋戰略」:從「近海防禦」轉向「遠海護衛」,再到「21世紀海洋強國」的目標。習近平(2020年)多次強調:「要向海洋進軍,加快建設海洋強國」,2023年更強調:「以建設海洋強國新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如果回顧、2015年5月26日中共出版的《中國的軍事戰略》國防白皮書,書中明確表達中國所面臨的「安全威脅環境」:「包括美國再平衡戰略、日本大幅度調整軍事安全政策、海上鄰國涉及中國領土主權及海洋權益等問題,所以必須實現『近海防禦』與『遠海護衛』,以提升戰略嚇阻與反擊、海上機動作戰、海上聯合作戰以及綜合防禦能力」。可以看出,中共的遠洋戰略已經醞釀近10年之久。

 

二、為什麼海軍受到重用?這也與軍隊生態與派系鬥爭有關。最近一段時間,陸軍受到冷落,火箭軍遭到整肅,航天航太軍工集團受到打壓,例如在14屆全國政協第12次主席會議,3位軍工巨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董事長吳燕生、「中國兵器工業集團」董事長劉石泉、「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副總經理王長青,被拔除了全國政協委員的資格。在這場習近平的「軍隊大清洗」中,唯獨海軍出人頭地,這必然涉及各軍種之間相互擠壓、告密、檢舉、爭奪資源等等權力鬥爭的因素。

 

三、從董軍的資歷來看,我不認為董軍因為不具備中央軍委委員、國務委員的資格就不重要,不是從「級別」來看,而是從「職務」來看。董軍曾任北海艦隊副參謀長、東海艦隊副司令員、南部戰區副司令員,並且多次擔任中俄聯合軍演「總導演」的角色,這些「關鍵性資歷」,都顯示中共把「水下作戰」當成重點,通過「潛艦數量、反潛作戰、混合作戰」等等戰術運用,準備面對東海、台海、南海「高強度的軍事鬥爭」。

 

四、由於董軍具有北海艦隊、東海艦隊、南部軍區副司令以及海上聯合軍演的經驗,董軍的出線,也有可能針對台灣的「渡海作戰」而來。換句話說,有可能在台灣海峽與美盟國家進行一場「海峽決戰」。

 

董軍的出線,也有可能針對台灣的「渡海作戰」而來。(美聯社)

 

五、中共遠洋戰略的四個布局:

 

(1)掌控第一島鏈,特別是台灣海峽和西菲律賓海,為「渡海作戰」作準備。

 

(2)突入第二島鏈,擴張海域控制區,在西太平洋和南海島國海域與美軍較勁。

 

(3)紅海遏制戰略,利用東非的吉布地軍港,以「海上維和」為名,控制從紅海、亞丁灣、阿拉伯海「第一戰略航道」的咽喉,以遏制歐盟與北約的力量深入印太地區。

 

(4)推展「北冰洋戰略」,中共近期提出了所謂「冰上絲綢之路」,以探勘和氣候觀測為掩護,積極開闢「北極航道」,一方面減少商運成本,(一般估計可以節省15%-30%的航運成本),也可以避開西方國家的戰略圍堵,進行「北極戰略地帶」的部署。

 

六、作為中國國防部長,具有「軍隊外交」與「軍事公關」的任務。在美中軍事對話機制中,董軍是一位「對口人物」,擔負溝通、談判、協調的主談角色。

 

美中軍事對話與談判,中共有「下、中、上」三個策略:

 

(1)下策:「軍事冒險」。在以上三個海域,與美、日、台、菲、印、澳等國家,進行海上直球對決。

 

(2)中策:「以談判代替對抗」。擱置爭議,維持現狀,最多進行有限的軍事對峙;鬥而不戰。。

 

(3)上策:「戰略收縮」。在不放棄主權領土的條件下,以軍事克制換取美盟國家對中國主權的「默認」。

 

如果笨到採取下策,那可能就是印太衝突的總爆發,甚至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開端。

 

如果採取中策,那要看有限的軍事對峙能維持多久,是不是會擦槍走火?

 

如果採取上策,中共極可能以談判達成檯面下的交易:

 

(1)以對菲律賓的軍事克制換取美國對中國南海主權的默認。

 

(2)以接受民進黨繼續執政的事實,換取美國對「一中原則」與「台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的支持。

 

(3)開啟「中日軍事對話」,化解日本的中國威脅疑慮,以擱置釣魚台爭議,緩解日本的軍事擴張。

 

綜和以上,董軍出任國防部長不只是一項單純的人事任命,更是中共未來10年「遠洋強國/超趕戰略」的推進,西方國家與台灣都應給予密切的關注和警惕。

 

※本文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中國問題與國際戰略學家。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