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ECFA更確切的說法,應該是「自由貿易協定若是機會,背後的風險就是經濟脅迫」。(美聯社)
侯友宜在元旦大型造勢場合,再度追問對手賴清德,ECFA要不要取消?在此之前,執政團隊早有回應,如貿易署的「維持現狀本就是一貫主張、兩岸經貿互惠、翻轉依賴是事實」,聽不進去的侯市長,一再倒帶。
去年十二月中,中國以貿易壁壘為由,取消我十二項石化產品的優惠稅率後,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即發布新聞稿,指兩岸可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協商解決經貿關係的各種問題。很明顯,中國是利用ECFA,逼使台灣在政治基礎的前提下進行談判,而台灣希望經貿問題由經貿手段解決,呼籲中國回到WTO的機制下處理爭端。換言之,中國極力避開「將台灣問題國際化」,而台灣「不願更緊密的經貿關係是以政治(主權)為代價」。
侯市長或藍營若要展現治國智慧,應當是利用此事件,在上述結構性的衝突中尋找緩衝的可能,或做做樣子,呼籲雙方各退一步,展現百年政黨的高度。但不此之圖,反而激將民進黨,有本事把ECFA廢掉!要對方以處理私人恩怨的方式來應對國家大事。
ECFA是2010年6月29日簽署,同年9月12日生效。當時馬英九剛執政,政治上,還與中國處於蜜月期,經濟上,西進的台商在中國有很好的發展,ECFA打著兩岸經貿正常化、(關稅)互利,很有賣點。而當時全球的區域貿易協定不斷發展,台灣主要競爭對手韓國積極與世界各國(包含中國)洽簽貿易協定,在台灣產官學為此焦慮之際,ECFA被當作是一道解方,也就是「經由中國走向世界」,與中國大陸簽署協議有助我與他國洽簽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可避免台灣被(區域貿易組織)邊緣化。這是ECFA最風光的時候,直到2014年3月服貿協議受(太陽花學運)才冷卻下來。
多年過後,馬政府的(台灣)「經由中國走向世界」策略,看來已是無比諷刺。中國的一帶一路走得辛苦,一些資通訊產品,也被歐美政府甚至品牌大廠所排除;台商減碼或撤離中國,形成另類經由中國走向世界(東南亞、印度、美墨..)。而與中國簽屬FTA(2015年生效)的韓國,有廿二個產業,九成以上產品免關稅,如今與中國的經貿關係也發生巨大變化,去年轉為逆差,被視為韓國經濟大敗局。
全球經貿情勢已演變至此,中國的經濟發展也陷入困境,藍營仍複製四年前打ECFA牌,並加碼重啟服貿,實在讓人不解。但聲勢大,有話題性,財經主流媒體不得不應景。近期《商業周刊》針對515家、市值7兆的大選民調裡,結果應當讓侯市長很失望:「在七項影響企業家投票的政策與議題,過去四年不斷傳出被取消的ECFA,竟排名倒數第二,其重要性,甚至落後還未加入的CPTPP」。
當年ECFA攻防,有人稱ECFA是裹著糖衣的毒藥,這樣的比喻並不恰當。更確切的說法,應該是「自由貿易協定若是機會,背後的風險就是經濟脅迫(economic coercion)」。
「看似無害」的雙邊貿易關係,可能會造成不對稱的相互依賴(asymmetric interdependence)。不對稱會導致依賴,從而導致政治控制,尤其是被大國的政治主宰。這段話是二戰結束後,政治經濟學家Albert O. Hirschman《國家實力與對外貿易結構》一書的觀點。他指出,二戰之前,納粹德國就已經發動了不流血的入侵,利用經濟胡蘿蔔滲透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國的政治體系和社會。納粹德國的經濟實踐包含資本、人員和企業的輸出,形成了密集的利益和客戶網絡,導致東歐和東南歐屈服於納粹德國。
侯營要把ECFA當作未竟之業,上述歷史不能不知。這幾年,中國經常被談論的正是「經濟脅迫」,也就是中國用「經濟武器化」對抗世界!台灣不算首當其衝,至少也可以和澳洲、韓國、立陶宛等並列前段班。
ECFA也是中國滲透台灣社會的工具之一。
2020年2月,國內學者張珈健、楊昊合作「武器化的相互依存:中國針對台灣的經濟治國手段和社會滲透」(Weaponized Interdependence: China's Economic Statecraft and Social Penetration against Taiwan)發表於外交政策研究所(Foreign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指出中國對台戰略有五大方針,簡稱為5Ms,分別如下:
一是錢(Money),包含積極的交換條件,如ECFA(早收清單)的讓利;負面制裁或威脅,如冷卻台灣旅遊業來削弱選民對民進黨的支持、農(水)產品的禁止進口;非法收購和強迫共謀,如2015年紫光集團對台灣半導體公司的收購計畫等(後失敗告終)。二是人才交流(Manpower Exchange),如宗教網絡、地方寺廟和準非法組織;海峽兩岸交流團體,如地方里長的參訪。三是錯誤信息(Misinformation),信息戰。四是培養地方買辦(Mooching, Cultivating Local Compradors)。五是放大(Magnifying),傳播中國夢,如一帶一路等。
兩位學者結論時指出,中國的市場、資源、民間社會是世界發展的寶貴財富,與中國的合作機會永遠存在。臺灣沒有必要切斷與中國大陸的經濟往來,但應該奉行多元化戰略。或許是基於同樣的認知,賴副近日受訪時表示:民進黨並沒有要與中國脫鉤,而是在全球產業鏈重組,以及G7聯合聲明反中國經濟脅迫的國際趨勢下,做「去風險化」措施,如申請加入CPTPP,和美國簽訂「台美二十一世紀貿易倡議」,和英國、加拿大洽簽新的貿易協議等。
從投資效益的角度來看,略施經濟小惠,換取未來政治空間(利益)的最大,不可能放棄。去年十一月,中國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才在南京的兩岸企業家峰會(主題︰新格局中融合發展與高質量發展),呼籲加強兩岸經濟合作。換言之,若中國中斷ECFA,也將有違中國對台的「融合發展」戰略。
侯自鳴得意的大哉問,討好不了中國,挑釁不了執政黨,也無法讓企業界共鳴,有的,只是凸顯市長高度看ECFA的局限。,
※作者為專業經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