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偉棠專欄:無罪書──評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福瑟的小說《三部曲》

廖偉棠 2024年01月19日 07:00:00
約恩·福瑟(Jon fosse)以戲劇在北歐成名,也以此奪得去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美聯社)

約恩·福瑟(Jon fosse)以戲劇在北歐成名,也以此奪得去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美聯社)

約恩·福瑟(Jon fosse,又譯:庸·佛瑟)以戲劇在北歐成名,也以此奪得去年的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詞說:約恩·福瑟因「以創新戲劇和散文,為難以言喻的事物發聲」(for his innovative plays and prose which give voice to the unsayable)得獎,當中的「散文」prose應指「非韻文」,也即包括小說,但我們的注意還是會首先放在戲劇上。

 

直到我一口氣讀完了約恩·福瑟的小說代表作《三部曲》(Trilogien),才明白他的小說所涉的確屬於那難以言表的事物。即使就傳統意義來說,他的故事也非常動人,且比他的劇本飽滿。而在敷設小說的血肉之時,他又沒有失去戲劇銳利的骨感,因此讀得暢快之餘,如鯁在喉。

 

《三部曲》包括「無眠」、「烏拉夫的夢」、「疲倦」。講述在卑爾根還叫做「比約格文」的時代,大約是一百多年前吧,一對一無所有的青年情侶浪跡街頭、處處碰釘。他們原本叫做阿斯勒和阿莉達,後來改名烏拉夫和奧斯塔,至於為什麼要改名,則和一系列的死亡有關…阿斯勒為著所愛的苟存而一再殺人,他們一再成為阿甘本意義上的「裸命」者,但也因此成為挪威荒野上的亞當和夏娃,即使有罪也純潔。

 

阿斯勒,一個漁村小提琴手的兒子,自己也是天生的小提琴手,除此之外別無長物;阿莉達更是赤貧,唯一擁有的是對在她三歲就已經失蹤海上的父親的記憶,也僅僅是他的歌聲而已。但也許正是對音樂的記憶令她找到了阿斯勒,此後的愛情如此轟烈、又如峽灣上的靈風纏繞不息。阿斯勒父親的幽靈伴隨著他,阿斯勒的幽靈伴隨著阿莉達,阿莉達的幽靈又伴隨著她的小女兒愛麗絲⋯⋯纏繞不息,是生者與死者的未了緣,也是約恩·福瑟的挪威故事的糾絆、難以言表。

 

在如此卑微的一對情侶身上證明愛的磅礴不絕,這是當代罕有的寫作,難度之高令人嘆服。就恰如小說當中的一個隱喻、或者說藝術表述——阿斯勒的父親把小提琴第一次交給他演奏時的這段話:

 

「小提琴手的命運是致命的,然後爸爸西格瓦爾說

 

總是,總是,總是在離開,他說

 

是啊,阿斯勒說

 

是啊,離開你愛的人,離開你自己,爸爸西格瓦爾說

 

總是把自己獻給其他人,他說

 

永遠不能完整地屬於自己,他說

 

總是努力讓別人完整」

 

(上述引文結尾均沒有標點,是約恩·福瑟刻意以此營造連綿不斷又必須斷裂的語感)

 

個中有真意,這說的是藝術,也是指命運,阿斯勒一晚上懂得了兩者,但他義無反顧地與阿莉達相愛了,即使他明知日後他的獻身就意味著分離。小說的絕大部分情節都讓人痛不欲生(尤其「烏拉夫的夢」這一章,讀者多麼希望這只是惡夢一場啊),也冷酷地指控著那時挪威人的冷漠是催生悲劇的真正原因。但每當阿斯勒和阿莉達兩人念及對方,文字四周便彷彿春暖花開,他們的靈魂最終也完整地融匯如一了。

 

「然後她走進了海浪而所有的寒冷都是溫暖的,所有的海水都是阿斯勒,然後她繼續往深處走而這樣阿斯勒就完全環繞著她了,就像他們第一次見面那個晚上一樣,」我不得不感激約恩·福瑟在全然的絕望當中竟然細心經營了如此慈悲的結局,慈悲但是完全不是輕易、甜膩的安慰,而起碼在世俗生命的侷限之外他挑戰了宿命,把愛延伸到另一維度的時空中去。

 

有別於約恩·福瑟劇作裡的徹底虛無,《三部曲》的亮色,也許和故事的歷史指涉有關。結尾有一個細節暗示這故事有可能來自約恩的家族史,彷彿他的曾祖父母的故事,雖然時間不完全吻合。當他安排了一個很可能是阿斯勒的鬼魂的小提琴手,把那失落的小提琴又賣給阿莉達的第二任丈夫,由後者送給阿斯勒的兒子西格瓦爾(與祖父同名),完成藝術與血緣的傳承之後——「然後他就拿著小提琴盒站在那兒而愛麗絲想著西格瓦爾,好哥哥西格瓦爾,他成了一名小提琴手,除此也沒有別的了,但他有個女兒,一個私生女,而那個女兒肯定會有個兒子,他肯定會叫約恩而他也會成為一個小提琴手,他肯定還會出一本詩集,是啊現在的人會做各種各樣的事,愛麗絲想」這個約恩,是不是約恩·福瑟?這已經不重要了,就如詩人米沃什《誘惑》所寫:

 

「如果不是我,那麼另一個人

 

也會來到這裏,試圖理解他的時代。

 

即便我很久以前死去也不會有變化。

 

那些相同的星辰,城市和鄉村

 

將會被另外的眼睛觀望。

 

世界和它的勞作將一如既往。」

 

峽灣蒼茫,卑爾根或者比約格文蒼茫,罪與罰都將消隱不見,而每一個時代的阿斯勒與阿莉達,只要他們並肩站在那裡,他們就是無辜的,代表著亞當和夏娃再次誕生。

 

峽灣蒼茫,卑爾根或者比約格文蒼茫,罪與罰都將消隱不見。(卑爾根夜景/維基百科)

 

※作者為詩人、作家、攝影師。1975年出生於廣東,1997年移居香港。曾出版詩集《八尺雪意》、《半簿鬼語》、《尋找倉央嘉措》、評論集《異托邦指南》等。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