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學院最新研究指出,目前的AI技術尚無法取代大多數勞動力。(美聯社)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發展,未來將大規模取代人類工作的說法蔚為流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為此展開深入調查,並提出第一份AI取代勞動力的詳細報告,結論是目前絕大多數的工作,直接聘用員工依然比建置AI系統還要便宜。
彭博報導,MIT最新的研究專注「電腦視覺」(Computer vision)對勞動力衝擊的影響,分析了800種職業中,需要用到電腦視覺的1000項工作任務後發現,目前只有3%的工作任務,建置AI的經濟效益更高,在整體的員工報酬中,大約只有23%可被AI具經濟效益地取代,也就是說,在大多數情況下,試圖建置AI系統取代人力,反而是得不償失的事情。
AI can’t replace the majority of jobs right now in cost-effective ways, an MIT study finds https://t.co/Sk0IcJylAN
— Bloomberg Markets (@markets) January 22, 2024
「電腦視覺」指的是讓電腦學會「看東西」的科學,例如能夠偵測道路環境的自動駕駛系統,或是智慧手機能將拍下的照片分門別類,就是電腦視覺的應用。MIT的研究指出,目前電腦視覺應用在零售、運輸、物流等領域,經濟效益最高。
(延伸閱讀:萬事有AI代勞? 比爾蓋茲:未來人類可「周休4日」)
雖然目前AI無法具經濟效益地完成大多數工作,但隨著AI技術發展,情景仍有快速改變的可能:MIT的論文指出,雖然分析的工作任務中,只有3%值得以AI取代,但在未來6年內,也就是2030年以前,這個比例可能攀升到40%。
國際貨幣基金(IMF)上周推估,AI將衝擊全球40%的職場招聘,先進經濟體受AI影響層面比新興市場、低收入國家更廣。而AlphaGo開發商DeepMind聯合創辦人蘇雷曼(Mustafa Suleyman)上周也在世界經濟論壇(WEF)上表示,AI「本質上就是來取代勞動力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