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專家聲稱 「福建號」航母桅杆技術可能領先美軍「福特號」

郭正原 2024年01月30日 21:30:00
在央視新聞中出鏡的「福建號」航母,封閉式結構桅杆外型洗鍊度仍與歐洲先進軍艦有段差距。(截自影片)

在央視新聞中出鏡的「福建號」航母,封閉式結構桅杆外型洗鍊度仍與歐洲先進軍艦有段差距。(截自影片)

雖然中國第三艘航母「福建號」尚未海試,但香港南華早報29日刊登的一篇分析認為,解放軍「福建號」航母的艦島結構桅杆,技術比美國「福特號」更先進。

 

這篇由史帝芬.陳(Stephen Chen)撰寫的分析指出,福特號(CVN 78)的艦島仍採傳統的設計,有著高聳的桅桿裝有包括雷達、感測裝置等各類電子系統與天線,然而,福建號上的「一體式」桅杆則將這些設備大部分包覆在灰色複合材料艦島結構內,而這種「一體式」設計,已廣泛運用在包括055型驅逐艦在內的解放軍最新軍艦上。

 

該篇文章提到南京電子技術研究所參與開發該技術的科學家,最近在一篇論文中揭示了這種「多功能整合電子桅杆」背後的原理和創新。而上月在中國期刊《艦船電子對抗》上發表的論文,由工程科學家李勝彥(Li Shengyan)領導的團隊,相信這項技術將對未來的戰爭產生重大影響。

 

 

中國專家認為在「福建號」上,天線使用第一代電磁感測器整合技術收集由電腦合成和處理的訊號。而天線暴露在自然環境中,因此很容易受到風化的影響,並且由於其他設備的干擾而導致性能下降。這種傳統的桅杆配置也不利於雷達匿蹤,並且會使敵方武器系統從更遠處就發現該艦。而李的團隊則聲稱,中國已經發展到第二代電磁整合技術,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研究這項技術的中國科學家和工程師使用通用CPU;並開發了可以處理電子和光學訊號的專用晶片,來加快數據處理速度。

 

為此,該系統會調查船舶周圍的電磁空間,識別高威脅目標,然後調整天線,以便它們能夠高精度地攔截訊號。經過分析後,電腦產生抑制訊號,傳送到天線陣列,天線陣列發射電磁波,形成高度聚焦的波束,對目標進行壓制。

 

李的團隊在期刊中寫道,「預計在不久的將來,更多此類設備將出現在艦載或機載平台上」。目前的整合天線雖然具備多功能,但它們一次只能處理一種角色。李的團隊表示,他們希望創建一個可以同時執行雷達掃描、訊號攔截和電磁抑制的天線陣列,但也指出需要克服重大挑戰。

 

「福特號」的艦島與桅杆設計。(取自DVIDS)
已退役的史普魯恩斯級驅逐艦「亞瑟.雷德福號」
已退役的史普魯恩斯級驅逐艦「亞瑟.雷德福號」,早在上個世紀就已改裝並驗證AEM/S桅桿設計。(取自維基)

 

實際上美軍早在1990年代就已開始相關研究,史普魯恩斯級驅逐艦(DD 968)「亞瑟.雷德福號」(Arthur W. Radford),早在1997年就已進行改裝測試並驗證「先進封閉式桅杆/感測器」(AEM/S);而20多年前建造聖安東尼奧級(San Antonio Class)船塢登陸艦也正是採用AEM/S一體化桅杆;但美軍認為這種桅杆昂貴且缺乏必要性,因此後來在第12艘「勞德岱爾堡號」(LPD 28)取消,但恢復傳統構型的桅杆。後續包括「甘迺迪號」(CVN 79)航母在內,大多數美軍軍艦仍採用傳統構型桅杆。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