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夫迪夫卡撤退是烏克蘭近期在軍事層面的顯著挫折,顯示近一年來接收西方裝備與訓練的成果未能充分發揮。(圖片取自烏軍臉書)
烏克蘭於2月16日宣布從烏克蘭東部重鎮阿夫迪夫卡(Avdiivka)撤退,相較於西方國家投入上千億美元的援助,烏克蘭仍未在取回故土的目標取得顯著成果,普丁更能趁氣勢再度問鼎俄國總統大選,俄烏戰爭走向長期化已在所難免。筆者曾於2022年09月05日於上報專文「烏俄進入超常態持久戰──西方意志力考驗」,而今俄烏戰爭歷經兩周年,更是考驗西方國家維持「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的意志,國際秩序將陷入長期性競爭。
阿夫迪夫卡撤退是烏克蘭近期在軍事層面的顯著挫折,顯示近一年來接收西方裝備與訓練的成果未能充分發揮,直接影響西方國家對戰局的評估,以及未來援助的意願與規模。歐洲外交關係協會(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於2月21日發布的調查顯示,僅有10%的歐洲人相信烏克蘭可在戰場上擊敗俄羅斯,37%的受訪對象認為將以妥協的方式結束。
2023年12月,德國基爾的世界經濟研究所(IfW)的統計顯示,德國對烏克蘭的援助僅稍微高於去年同期的十分之一,德國的基民盟(Christlich Demokratische Union Deutschlands)防衛政策專家基瑟維特(Roderich Kiesewetter)也曾表示:「對烏克蘭的支持已經在減弱,西方的團結發生動搖。」雖然瑞典與芬蘭加入北約仍在預期,但是只有德國與法國大力支持援助烏克蘭的法案,西方國家支持烏克蘭取回失土的意願也逐漸動搖。
歐洲內部方面,受到2023年下半年歐洲多國大選民粹浪潮的影響,斯洛伐克、西班牙,以及希臘等東歐與南歐國家對於持續的衝突感到疲乏。與此同時,法國和義大利等國的農民也陸續發動遊行,主題涉及反對共同農業政策(CAP)和綠色新政(Green Deal)、南方共同市場的貿易協議,且普遍對烏克蘭穀物進口議題表達不滿。
美國白宮於2023年10月提出援助烏克蘭款項遭遇延遲,直到今年2月13日才通過953億美元的軍援案,而且是連同以色列與台灣的包裹形式。如今戰況不如預期,川普的反戰效應提前於輿論發酵,不只影響共和黨的支持意願,也加劇美國孤立主義的聲浪。
誠如學者吳玉山提出的「戰略斷層帶理論」所述,歐亞大陸兩側的地緣政治擠壓已日趨明顯,加上擁核自重的朝鮮,中俄伊朝四國盤據歐亞大陸的軸心,並且擾動印度洋沿岸和非洲的薩赫勒地區(Sahel),逐漸解構西方遺留的制度與普世價值,致使西方秩序的邊界日漸縮退。
俄國的瓦格納集團與中國的「一帶一路」呈現政經合擊的態勢前進西非,如今西非共同體(CEDEAO)面臨薩赫勒國家聯盟(AES-Alliance des États du Sahel)退出的挑戰。法國使館在尼日與布吉納法索的人員更遭受生命威脅,而今四千餘人的軍隊逐漸退出至鄰近西非國家。薩赫勒地區眼下已成為俄烏戰爭在西非的第二戰場,法國無可避免地面對俄國的衝突代理人-「薩赫勒聯盟」,歐盟國家已直接捲入與俄國的全球性秩序之爭。
伊朗與中東的什葉派民兵團體複製波斯灣經驗,於紅海干擾民用船隻安全,而坐落在鄰近的中國吉布地基地卻未如護衛亞丁灣一樣積極行動,反而觀察美國與英國海軍如何反制葉門胡賽組織的無人機。
印太地區潛在的衝突風險同樣不可避免的增加,中俄之間彷彿重現八二三炮戰時的默契,利用西方國家聚焦中東之際,中國並未提供海上防衛資源作為公共財,寧願避開衝突耗損歐美國家的實力,期待可能的漁翁之利。中國也同時在台灣海峽、南海以及東海發起「三海合一」的「灰色地帶衝突」,現時的中國的海上實力遠超過1958年,至少有兩艘航空母艦形成戰力,並且能不時於台灣海峽和南海執行任務,憑藉優勢數量的巡防艦與區域防空能力,以及坐擁三千噸級船艦的海上水警,偕同眾多海上民船更讓菲律賓等南海國家難以招架。
以阿衝突引發的人道問題持續擴大,與烏克蘭相比的不對等的援助規模與關注,更使得「全球南方」成員的相對剝奪感日漸增加,對於西方的好感降低,並且讓俄國有了發展和介入關係的機會。反觀西方國家內部面臨民粹政治的考驗,甚至反對支持巴勒斯坦的遊行,對外更難說服「全球南方」與西方同一立場,而今他們已是全球近三分之二人口的龐大社群。
中國的「一帶一路」雖然帶給「全球南方」國家「債務陷阱」的風險,但是在俄烏戰爭與以阿衝突的作用下,「全球南方」看到的是西方本位主義,並且讓中國的價值觀成為「華盛頓共識」的替代方案。2024年2月19日,俄國外長拉夫羅夫(Sergey Viktorovich Lavrov)前往里約熱內盧出席G20外長會議,勢必在作為美國後院的拉丁美洲,複製薩赫勒國家聯盟的模式,解構美洲國家組織與美國的關係。
面對兩種秩序的長期性競爭,西方需要堅持既有的自由民主價值,避免民粹政治掩蓋西方的人文價值,同時也要持續軍事的支援,然而歐盟原計劃在2024年3月底前向烏克蘭提供一百萬枚炮彈,但目前只達成一半的目標。由於衝突疲勞引發的民粹讓歐洲領導人不敢大幅投資防衛部門,目前歐洲各國仍停佇在國防基金的討論,離戰場較遠的德法反而得依靠東線的波蘭加速充實陸軍作為因應。
為避免援助烏克蘭降低歐盟的軍事資產庫存,加速自身的軍火產業鏈成為歐洲國家的新課題。從歐盟軍事開支最高的法國來看,經歷20 年的投資嚴重不足,法國軍隊的資本重組即使按照 2.65% 進行也有將近15年的時間不足以面臨威脅,目前只有185架戰鬥機隊和200輛主力戰車的法國軍隊難以面對2030年前的東線現實。
若要說服全球社群能夠支持西方價值,挽回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國對俄烏戰爭的冷漠,需要對「全球南方」拿出可運作的「全球基礎設施和投資夥伴關係」(Partnership for Global Infrastructure and Investment),或是「全球門戶」(Global Gateway)計畫,思考如何以品質和價值在部分領域超越已投資一兆美元的「一帶一路」。
面對國際秩序競爭的漩渦,特別是中東、台海、朝鮮半島和南海地區面臨衝突外溢的可能性將大增,屆時在四個區域之中如何排序將成為西方的難題。即使現況妥協烏克蘭的現實,轉向關心印太地區也不可能消弭中俄伊朝四國的氣焰,若承認俄國占據烏克蘭東部與聯通克里米亞半島的土地,其他國家或將抱著僥倖的心理嘗試效法俄國侵略的模式。
如何在長期化的國際秩序競爭中兼顧地緣政治的目標,恐怕已不能只靠美國而已,衝突前沿的國家得更理智地提升國家安全的排序,或著靈活的在對話的過程中爭取重組國家安全資源的時間,無論是外交、國防或是經濟模式的轉型,自由主義的國度尚未準備好面對長期性的競爭。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候選人